文/唐雅冰
當“石砌時代”幾個字滑入眼眸時,我愣了一下。作為正在給學生上古代史的歷史老師,有那麼瞬間,我有一絲恍惚。
32間石拱房一間緊接一間,籠罩在稻穀、玉米香甜的氣息裏,讓人有瞬間的恍惚,難道穿越了?房外,雞鴨自由自在地覓食,牽牛花、鳳眼蓮、雛菊、竹節梅、格桑花孜孜矻矻開得燦爛;成片玉米、稻穀等着迴歸糧倉;南瓜、冬瓜隨意躺在地裏;白露豇、絲瓜掛在架上。
石磨、石桌、風車散落在草坪,看似隨意,卻又恰到好處。房子外牆上懸掛着犁頭、木枷、耙子、拌桶、玉米、葫蘆等。墜入其間,猶如回到遙遠的過去,時間安靜得彷彿停止前行,讓人忍不住想輕輕靠在牆上,閉上眼鏡,靜靜聽聽來自歷史深處刀耕火種的聲音。
石拱房分為上下兩層,底層全部用石頭砌成,一個拱門緊接另一個拱門,上層是紅磚瓦頂。走進石拱房,迎面房樑上“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幾個字格外醒目,這也許就是房主所挖掘的文化內涵吧。
這座石拱房長105米、寬9米,中軸是可供兩人並行的通道。一共有34個半圓拱,圓拱高2.8米,每個拱都是用13塊條石排列,約70塊石頭架拱完成。每一塊石頭的尺寸上大下小都經過精密計算,整座石房子使用的石頭約3000多塊,每塊石頭上都有清晰的鏨子敲打的痕跡。
圓拱兩側是一間間小房子,有的堆放着蓑衣、斗笠、芭簍、木桶等,有的放着木梯、刨子、甑子等,有的放着五穀雜糧;還有的擺放一桌一條凳,陽光斜斜地從石窗上透進來,灑在桌凳上,讓人忍不住想要坐在那兒,翻一本泛黃的《詩經》,抑或吟詠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果還有一隻貓狗繞膝就更好了。
樓上則可以喝茶、聊天、看遠山、觀農田,當然也可以習字吟詩作畫對弈。如此境界裏,日子也變得慢了起來。
這“鄉愁記憶館”是返鄉創業者周先生一手創意打造的,集農耕體驗、少兒研學、休閒垂釣、鄉村民宿、賞花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周先生因為債務到上海務工7年,做生意7年,2007年回川,在德陽創業,2012年遷成都青白江。
事業有成的他,耐不住鄉愁的煎熬,夜夜夢迴生他養他的故土,在2017年4月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脱貧致富。村裏70年代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大搞集體經濟時修建的石拱房,曾是村集體活動中心。集村辦公室、村加工房、村醫務室、飼養場為一體,人來人往、紅紅火火。隨着時間的推移,石拱房慢慢凋敝破敗,被扔進時光的角落,甚至好幾次差點被拆掉。
他看見曾經留下兒時腳印的地方,心底最柔軟的弦被輕輕撥動,承包下來,進行精心打造。拆除上面的土坯房,對房子進行全面修繕,把屋後荒山變成果園、荒地變菜園。新鮮無公害的綠色的蔬菜四季輪番上桌,跑山雞恣意奔跑鳴叫……這兒成為一處安放鄉愁的靈魂棲息地。
帶動鄉親們一起勤勞致富,幫助貧困户早日摘下貧困的帽子,這也是周先生心頭最大的願望。
“石砌時代”,在秋陽中我慢慢靠近它,瞬間激活我兒時的許多記憶,那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終於找到歸處。
如果你願意,某個清晨或暖暖的午後,希望我們能在某個石拱旁來一場美麗的邂逅。一茶一座三五好友,漫無邊際地聊天,或者靜靜地嗅一嗅莊稼成熟的氣息,感受一下時光深處鏨子淬火的聲音,就好。
【作者簡介】
唐雅冰,四川省作協會員,三尺講台的一名行者,業餘酷愛與文字打交道。身子被羈絆於凡塵瑣事,心靈卻一直在流浪,滾滾紅塵中以文字為枴杖,執著前行,沒有起點也不問終點,一直堅信:有夢想的地方就是詩意的遠方。有多篇文章發表於《中國校園文學》《天池小小説》《教師博覽》《中國審計報》《語言文字報》等報刊雜誌。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2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準確信息(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