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穿上白裙,繫好舞鞋,足尖着地,輕盈跳躍,在空中優雅地旋轉身體……芭蕾舞演員公主般的形象,在許多小女孩的心中播種下了一個芭蕾夢。“五、六、七,走!”走進明亮的舞室,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的老師一邊拍手一邊響亮地喊着口令。伴隨舒緩的鋼琴曲,一隻只粉紅色芭蕾舞鞋在地面上旋轉着,潔白的裙襬在空中劃出優雅的圓。在這間教室裏練習過的人,既有正在上學的孩子,也有年輕的白領和退休的阿姨。在她們看來,芭蕾是夢想,是最美感情表達,是精神的昇華,是心靈的飛翔……
隨着經濟發展,舞蹈教育不再遙不可及,很多希望成為芭蕾舞演員的孩子們有了跟中央芭蕾舞團老師學習的機會。那怎樣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學習芭蕾?哪種訓練方式最為有效?本期《強國課堂》邀請到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從《天鵝湖》到《紅色娘子軍》,從公主、農奴,到娘子軍戰士,馮英演繹過眾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節目中,她依據個人幾十年的從業經驗,分享了自己對芭蕾藝術及其教育的獨特理解。
濫觴於文藝復興時期,芭蕾舞被譽為“足尖上的藝術”。在馮英看來,芭蕾並非拘束於聖殿,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夥伴。每個人生來都是“舞蹈家”,正如為驚喜而歡呼雀躍是人類的本能。
“舞者是一份特別美好的職業,尤其是對於女孩子。”馮英告訴記者,通過基本功的訓練,芭蕾舞能為女孩子們帶來的不只是挺拔的身材、端莊的儀態和專業的舞技,更是一種修養和對美的再認識。
正是抱着改善體態、提升氣質的初衷,很多父母選擇將自己的女兒送進芭蕾舞教室。來自重慶的伯春華便是其中一位父親,“璐璐是個內向的娃兒,有時蠻自卑嘞。我和她媽也是想讓她能像舞蹈演員那樣自信,才讓她去學芭蕾的。”站在教室等候區,伯春華看着11歲的女兒在老師的指引下彎腰、勾腿,一步一步熟悉着學習節奏。但他和其他的家長們一樣,都有着共同的疑問,“孩子到底是不是學芭蕾的料子?要不要讓她一直學下去成為專業演員?”
馮英表示,專業芭蕾舞演員的挑選標準極為嚴格,必須遵循“三長一小”的原則——胳膊長、腿長、脖子長、腦袋小。在正規考試中,她會用尺子比着孩子們的腿測量,精確到釐米,來判斷身材比例是否過關。除此之外,柔韌性、彈跳力、反應力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倘若沒有這樣的先天優勢或錯過了訓練的黃金時間,馮英建議家長們考慮業餘培訓。
“孩子們小時候都是不懂藝術的,實質上是家長們在替他們作選擇。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天分、興趣點切入並判斷,為她們挑選合適的訓練方式。”馮英認為,自控、韌性、堅守,這些都是優秀舞者必備的關鍵品質,“無論如何,是否足夠喜歡芭蕾是一切的出發點。學習的過程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態度決定一切。”
專業的芭蕾舞演員需要經過7年錘鍊,才能成功拿到劇團的通行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舞者,其背後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西北大學的大三學生琚博妍就曾經學習過兩年芭蕾舞,回憶起四年級被強迫下腰時磕掉一顆牙的意外,她用“身心俱疲”來形容訓練的那段時光,“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堅持艱苦訓練,走到台前的芭蕾舞演員。”
在兒童芭蕾舞教育中,馮英特別反對“過度訓練”的誤區。“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要從意識喚醒她們,從對芭蕾的認知上啓蒙她們。根據年齡段的不同,訓練方法也要有科學區分。”馮英説,她甚至還會請一些編曲家,專門針對孩子的興趣和特點編一些小曲目。
“舞蹈演員吃的是青春飯”,這是許多現代人的共識。事實上,它對人的裨益是跨越年齡的,並不僅僅侷限於少年兒童,許多中老年羣體同樣熱愛芭蕾並樂在其中。馮英還記得自己在美國時見到的場景:舞室裏,一位70歲老人翩翩起舞,旁若無人,陶醉其中。這位女士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深深地打動了馮英的內心。“總有人問我,現在學芭蕾是不是太晚?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回歸到出發點——只要想愉悦自己,讓自己更加優雅,什麼時候開始跳舞都不會晚!”馮英笑着説。
與演員一樣,芭蕾舞演員也需要走進角色內心。“人性是共通的,美是共通的,但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扮演林黛玉時,馮英會細緻閲讀《紅樓夢》,把握角色的“魂”;同時也會反覆觀看越劇,把握角色的“形”。這樣一來,她便尋找到了所演繹角色的支撐點。舞蹈技藝是芭蕾舞演員的敲門磚,技術高度決定角色表達的完美程度。選擇每一個角色,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需要自己不斷地進行學習與磨合,馮英用經驗告訴我們,腳踏實地才是唯一的路。
誠然,芭蕾舞演員的舞台生涯閃耀卻易逝。17年的演員生涯落幕,馮英依然選擇追尋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從一名舞者,到帶領一整個舞蹈團的團長;從閃耀的台前,到無聞的幕後,40年光陰,馮英將自己的全部青春都奉獻給了中國芭蕾事業。“永葆一顆服務的心”,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以來,馮英深深地明白了這一道理。在她的帶領下,中央芭蕾舞團也在堅持“藝術進課堂”的普及活動。劇場裏開講座,操場上做活動,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課堂讓她切身體會到美育的重要性。“芭蕾給了我‘藝術人生’,我要用一生來守候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實習生 張楨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