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個心靜的人,才能在這喧囂的世間做最真實的自己。
佛語有云:“心就是土,土就是心。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同樣的,心若靜了,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尋得一方淨土。
心累時,讀讀這三首詩,於悠然天地間,撫平我們的焦躁。
1.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這一句出自孟浩然的《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户外一峯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這首詩的主題就是“清淨”,既渲染了環境的清幽,也讚揚了禪師如蓮花纖塵不染的高潔品質。
孟浩然在39歲的時候,曾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然而無論是筆試還是面試,都不盡如人意。
後來他離開長安,在吳越一帶漫遊。
詩題中的“大禹寺”就位於紹興的會稽山上,這首詩大概就是他漫遊吳越那段時期所寫。
在遊覽大禹寺時,他結識了一位心如蓮花,超凡脱俗的高僧。
這位高僧的住所就在幽深空寂的山林裏,他在此潛心參禪修靜。
禪房外面是一座高聳入雲,景色秀麗的山峯;站在台階上遠遠望去,是悠遠深邃的空谷。
高峯入雲,羣壑起伏,俯仰間,山川之美,盡收眼底,足見禪房地理位置之絕妙,禪師的志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場山雨過後,在夕陽的照射下,清靜的山林也增添了幾分色彩,翠綠的山影投射在寂靜的庭院中,顯得更加清幽。
院中的蓮花總是那樣高貴出塵,自成一方天地,而禪師的心境也正如那一池蓮花,波瀾不驚,一塵不染。
一念一清淨,心是蓮花開。
給心靈一方淨土,一個清淨自修的聖地,才能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2.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這一句出自白居易的《船夜援琴》。
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很多人在煩躁的時候,都喜歡聽輕音樂,輕緩的樂音宛如清泉,潤物細無聲中,撫平內心的焦躁。
古人援琴亦是如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一個寂靜的深夜裏,飛鳥早已回巢,魚兒也不像白日裏在水面上跳躍。
冷冷的月光照射着浩渺的江面,顯得更加幽靜淒冷。
詩人撐着一葉扁舟飄蕩在湖上,他在舟中隨意而坐,膝上放着一把古琴,指尖輕挑,悠揚的琴聲便迴盪在夜空中。
雖然他孤身一人,但是卻不覺得寂寥,因為手下七絃琴就是他的知己,雙耳就是他的知音。
在詩人看來,只要內心清淨,讓那恬淡清揚的樂音溶入心海,一切的煩惱自然便煙消雲散了,哪還在乎什麼今古呢?
即使不知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背景,但是從詩中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若的情態來看,詩人當時的心是很清淨淡泊的
尤其是最後一聯,“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讓人不禁想到了《臨江仙》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淡泊,一豁達,卻同樣灑脱到了極致。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了,還有什麼看不開的呢?
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一句出自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很多人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無邊的孤獨,我卻覺得這是獨屬於詩人的清靜,此時的他和山水,和飛雪共享人世清歡。
柳宗元和劉禹錫一樣,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便一直被打壓貶謫。
劉禹錫無疑是樂觀豪邁的,柳宗元的心胸也許不如“詩豪”開闊,但他也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悲傷痛苦中。
他寄情于山水,寫下了許多清麗絕美的山水讚歌。
這首《江雪》是他謫居永州時所寫,堪稱“詠雪”絕唱。
寒冬裏,大雪紛飛,山上所有的飛鳥早已不見蹤跡,林間道路也被白雪覆蓋,少有人跡。
在這樣寒冷孤寂的日子裏,詩人獨自一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劃一葉小舟,在江心獨釣。
縹緲天地間,只有大雪與他為伴。
詩中的背景寬闊無邊,漁翁的形象也就更顯寂寥。
但是即便環境惡劣,漁翁依然穩坐釣魚台,他何嘗不是享受着這獨屬一人的安靜呢?
此時的他遠離了世間的紛紛擾擾,爾虞我詐,江水無聲,飛雪亦無言,這樣單純的寧靜,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呢?
孤獨的時候,是我們最貼近自己的時候;安靜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有時人生就需要這樣的孤獨和安靜。
繁華過處皆雲煙,淡淡人生靜靜過。
就像周國平先生曾説:“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願我們都能守一顆清靜心,在風起雨落的季節裏靜待花開。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