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樓”頤園在青林寺村最高點,是村裏舉辦大型 活動的場所。
仿古風格的建築,質樸又大方。
古鎮中心青林寺牌樓坊高大恢弘,至高點鐘樓古典巍峨,土台上筒子樓規模宏大,3500畝林地操場,旖旎的清江環“鎮”而過……三大古建築地標、兩大生態符號讓青林寺古鎮神秘而清秀。
9月22日秋分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會場活動在宜都市高壩洲鎮青林寺村古鎮舉行。雖然一直下着雨,但青林寺村古鎮的人文環境、旅遊綜合體的定位、古鎮的建築符號,給與會的嘉賓和媒體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林寺村,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謎語村”,2014年開始古鎮建設,經過6年的精心打造,部分景點於去年底開街。今年6月青林寺村成為了“湖北旅遊名村”,8月剛剛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了全國37個“特色小鎮”之一。有人感嘆,在喧囂的城市,小康農村能看到這樣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才知道什麼叫嚮往的生活。
一次偶然機會讓古鎮破繭新生
青林寺村是古時古鹽道及古茶道,在清江流域高壩洲庫區形成前,青林寺流域也是沙市至恩施的5公里清江黃金水道。
在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的時代,水運是主要出行運輸方式,夏季漲洪水時部分木船就選擇在此拋錨泊船,或等待洪水跌落,或起貨上岸轉運,這也讓青林寺沿清江形成了一條三里長的茅草街,上至恩施、下至荊沙都赫赫有名,可惜的是1944年日寇把茅草街化為灰燼,繁華和喧囂就此落幕。
沒有了碼頭,青林寺村卻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謎語、謎歌在宜都乃至宜昌都小有名氣,並在2003年獲評“中國謎語村”,這也成為青林寺古鎮2014年開建的底氣。
青林寺村系移民大村,高壩洲水利樞紐修建時安置庫區移民143户476人,移民人數佔據了全村總人口的70%。青林寺之所以有現在的風采,要從一次很偶然的移民説起:市公安局訓練基地從夷陵區土門搬遷到青林寺村,需要動遷42户,失地農民如何集中安置?
青林寺古鎮開發總工程師丁勇強介紹,當時該怎麼建大家心裏都沒有底,摸着石頭過河,“但是負責開發承建單位青林寺古鎮開發公司,把搬遷居民的住宅建成具有可看性、有品位、有個性、有旅遊特色的想法自始至終都是放在首要位置。”
為達到這個效果,開發者將四川、福建、安徽等地建築風格結合在一起,融合了宜都地方生活和居住特點,修建了“桐樹堰小區”這個一期工程,“這個工程也要佔地,所以最後共安置了76户村民。”
青林寺康養文化旅遊公司副總賀春雷説:桐樹堰片區按照城市小區標準建設,但保留村民住宅3間2層和獨門獨户特色,並根據四川成都寬窄巷子的風格,“將小區內的道路建為寬巷子,形成沿街商業街區,而樓棟之間的小巷和過道為窄巷子。”
翹角、飛檐、粉牆、黛瓦是徽派風格;3間2層帶帽又屬四川風格;木質窗欞、硃紅大門又融合了土家風格。在桐樹堰小區建設上統一了建築風格,規劃一張圖、管理一盤棋、建設一條龍,天上無明線、地上無裸土,古鎮建設起步站位高,一切顯得古色古香、韻味十足。
京派風韻的青林小院吸睛無數
桐樹堰小區建成後,古鎮雛形初現。
此後,村裏又開始建設望祖嶺小區,需要安置古鎮核心區建設用地和佔地户、清江遊艇碼頭搬遷户和青林小院佔地户。青林寺村黨支部書記廖豐介紹:望祖嶺小區的風格與桐樹堰小區風格統一,92户全部古鎮總體風格建設。
寬敞、平整、蜿蜒的黑色柏油路連接了168户,黛瓦、馬頭牆、硃紅大門,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符號涵蓋旮旮旯旯,葱鬱的行道樹延伸到每一個住户。
在青林寺古鎮內,最為搶眼的屬於青林寺小院,是北京的設計師受邀設計,全部按照北京四合院的風格設計,灰色的瓦、硃紅的門柱和門、耀眼的彩繪,十足的老北京風格,也成為古鎮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
古鎮的音樂噴泉、19.6米傾瀉直下的人工瀑布、小橋流水景觀正在汩汩淌着流水的小溪、高高在上充滿威嚴的鐘樓、高聳矗立的牌坊。總工程師丁勇強介紹,2014年古鎮開建時只有一條5.5米寬的路,如今主幹道已拓寬至21米,“古鎮建設團隊從4個人擴大到現在30人,同時居民也從自己挑水喝到現在用上自來水,從當初燒柴火到如今用上天然氣。”
目前,青林寺村已建成謎語村牌坊、桐樹堰安置小區、望祖嶺安置小區、文化展覽館、遊客集散中心等綜合設施,建築羣為仿古建築,主色調為灰色,提取古建築經典元素,結合花格門窗、小青瓦屋面、吊腳迴廊、封火山牆等,質樸而大方,盡顯姑蘇煙雨江南之美。
此外山城水都、青湖悦華酒店,這些小客棧、農家樂安置了120人就業,讓失地農民洗腳上岸,過上了城市生活。
福建土樓變身頤園藏身古鎮中
福建土樓給人們的印象是羣居的象徵,也是團結的詮釋。在青林寺古鎮地勢最高處,也有一處“土樓”,當地人更喜歡稱之為“筒子樓”來代替其原有的“頤園”的名字。
青林寺康養文化旅遊公司副總經理何春雷介紹:建設古建築前,前任負責人裴芝成福建考察時,被客家土樓深深地觸動,認為這土樓呈現的不僅是建築風格,也是一種“凝聚”的精神,回到青林寺後依據圓形的山包特徵選擇了這一建設創意。
青林寺的村民將這種風格理解為筒子樓,筒子為木料的稱呼,將樹木鋸成一段(一筒)的造型,而且整個建築黑瓦蓋頂、中間空置,前後2個門一進一出、分工明確,2層共25間房屋的構造,讓參觀者無不為之感嘆。
這幢土樓也像一個“圍城”,圓形的空閒地則形成了八卦造型,有圍屋內的住户剛好吻合了建設者的初衷,凝結力量。這裏將建成民宿,自助做飯,自助娛樂,讓每個人從封閉的小圈子走向協同的生活。圍屋的設計者希望通過羣居凝聚力量,友好相處增強協作,命名為頤園。如今,每天晚上古鎮的男女老少都在筒子樓內跳廣場舞或參與其他娛樂活動,同時村裏的一些大型活動也在樓內舉行,如國家柑橘農業公園文化節暨清江鱘魚宴·年豬宴·年貨節。
從土樓下來,是古鎮的民俗文化非遺古街,臨街門店裏土家竹編、青林剪紙、疊繡刺繡、版畫創作、謎語謎歌、蠟染彩繪和糖畫工藝等,讓人猶如置身於民俗博物館中。
廖豐告訴記者,青林寺古鎮順應當地歷史民俗,以八古“古鎮、古街、古樓、古牌坊、古樹、古道、古歌、古謎語”的整體設計為趨勢,打造一個古色古香的景觀。以農旅融合的視野,建構了“千年古寺文化、謎語謎歌主題創意文化、清江生態自然文化、高爾夫球場休閒文化”四大主題品牌,已建成謎語村牌坊、桐樹堰安置小區、望祖嶺安置小區、文化展覽館、筒子樓建築羣、遊客集散中心等綜合設施,建築羣為仿古建築,主色調為灰色,提取古建築經典元素,結合花格門窗、小青瓦屋面、吊腳迴廊、封火山牆等,質樸而大方,盡顯江南婉約之美。
廖豐表示,隨着古鎮的建設日趨完善,青林寺村的名氣也日漸增大,“今年舉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會場活動,將會進一步擴大我們古鎮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名氣。”
【來源:三峽新聞網—三峽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