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上曾經流傳一段李小龍參加電影公司面試的視頻,他向面試官介紹功夫,將其比作水。水是最柔軟的物質,卻能穿透最堅硬的岩石,它能靈活地改變自己來適應對手。
很多人看到這裏時,都會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發現功夫之王不但有一身好拳腳、真功夫,還能將功夫上升到哲學。
任何東西,一旦玩進去,玩到最深處,必然是玩哲學!搞體育、玩藝術、干政治、做企業等等,概莫能外。
日本人這方面的意識似乎尤其強烈,玩個書法就是書道,玩個插花就是花道,都強調其中的道,也就是哲學的意味。
現代派藝術常常讓人看不懂,一張大白布般的畫作就賣上千萬,憑什麼呢?往往就憑作者對它有一番哲學層面的解釋,忽悠得咱們也感嘆:哇,這麼高深,值!
當然,大藝術家不是靠忽悠的,大藝術家必是大思想家。我喜歡藝術,但不資深,以前對大畫家吳冠中瞭解很少,只知道他的畫不俗、很美,拍賣價動輒上億。偶然看他的一個紀錄片,聽到他那個著名的觀點--“筆墨等於零”,便心頭一震:這就是哲學啊,把傳統觀點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歸零,再打開新天地。之後,又看了一些畫論之類的資料,發現幾乎每一位大畫家都有哲學層面的思考。
政治更是如此。我們的教育體系裏,政治與哲學常常是不分科的,列寧、毛澤東這樣的領袖在哲學上的造詣自不必説,其他各個層面的政治人物對於哲學都是津津樂道的。大政治家必是大思想家,也沒問題。
2.
企業家方面,日本稻盛和夫近年在中國名氣很大,這不是因為他的產品有多少中國人在用--連他那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究竟是做什麼的,多數人也不知道,甚至對他引以為豪的阿米巴管理有興趣的人也不是太多。他的名氣是靠跟中國人講活法,講哲學。而他講的究竟是什麼哲學呢?恰恰是中國自己的哲學:儒家的、王陽明的。這算是出口轉內銷吧。
中國企業家中能像稻盛和夫這樣把哲學講出道道來的似乎還不多,但很多企業家同樣在作哲學層面的思考。比如馬雲,他不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甚至講過,除了金庸小説,別的書都不用看。但據他身邊人講,他經常翻一本不帶註釋的《道德經》。他從小學習太極拳,從太極中領悟到互聯網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虛的東西與實的商業之間應該怎樣互動轉化。把虛的做實,把實的做虛,正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
馬雲虛實結合的一個著名案例是對海爾的投資。海爾的張瑞敏被馬雲盛讚為“管理大師”。我個人有一個想法:既然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被稱為日本“經營四聖”,那麼中國的“經營四聖”是誰呢?我跟很多朋友交流過這個問題,一致認同四個人: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馬雲。他們風格不同,卻大致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管理的最高水平。這四人中,在管理思想方面最成體系的當數張瑞敏。那麼,張瑞敏的管理思想最受益於哪些書?他自己講,外國的主要是德魯克,而中國的就是《道德經》《論語》《孫子》,還有《周易》。他自己沒有講出的,應該還有一個“體”與“用”的關係,即以中國傳統哲學為體,以西方現代管理思想為用。這是我讀他的思考實錄的一個體會。
3.
那麼,哲學是什麼呢?説到底,它就是對於規律的一些基本認識。你玩任何一種東西,開始時,可能只憑着一種感覺,愛好啊、激情啊、慾望啊、虛榮啊、迷戀啊、被逼無奈啊,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連唬帶蒙,蠻幹硬闖,也可能做得很好,但肯定不穩定。時間久一些,深入一些,才會發現其中有一些門道,有些“規律”可循,這時就算得上有經驗了。但是你看到的這個“規律”靠得住嗎?它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更本質、更可靠的規律呢?這時,就到了哲學層面。
最終,在這個層面領悟和把握的東西,反過來會成為你現在玩這個東西的一種支撐。
那麼,怎樣玩哲學呢?怎樣從哲學層面去領悟和把握自己正在玩的這個東西呢?《大學》裏有句話,很重要: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就是,凡事要善於從根本處、起始點、源頭上着手。
就像治病,你得找到病根,知道這個病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到眼下這個情況的,才能對症下藥。
就像學作曲,你得從1、2、3、4、5、6、7這些音符開始,一點點往復雜方面學。學到一定程度時,隨便拿一段旋律,你就能從裏面把1、2、3、4、5、6、7這些音符給分出來;或者隨便一玩,就可以把這些音符譜成一段樂章。
就像學英文,你得從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這26個字母開始,它們是最簡單的,但再怎樣複雜的單詞、語句、文章也不過由這26個字母所組成。
就像學數學,為什麼1+2=3?因為1+1=2。為什麼一道複雜的微積分題最終有某一個得數,歸根結底是因為1+1=2。那麼,為什麼1+1=2呢?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這就到頭了,它“不證自明”。
4.
《周易》也是如此,對於中國人來講,它是所有哲學的源頭。學曾國藩、學王陽明、學孔子、學老子,稍一深入就會發現,他們的源頭在《周易》, 《周易》中的思想就相當於音樂裏的那些音符、英文裏的那些字母、數學裏的1+1=2。它是所有中文典籍中成書最早的,是“羣經之首”。任何一本其他的中文書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它的影響,所以,不能算百分之百的原創。只有它是原創,它沒有別的書可參照,只能道法自然。
以老子《道德經》來講,他的整個思想幾乎就是源於《周易》的謙卦,其精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明顯源於《周易》的復卦。
孔子就更不用説了,《史記》中記載他讀《周易》, “韋編三絕”,就是編聯竹簡的繩子被他翻斷許多回。《論語》裏則記載了他自己所講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他要是能再多研究上幾年《周易》,造詣就更加高深了。而《周易》文本中“傳”的部分,兩千年來的學者們幾乎都認為是出自孔子之手,是他學習《周易》的心得。
老子、孔子之後,中國文化中很難再找到原創性的思想,後世學者更多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新的實踐作一些發揮。包括王陽明、曾國藩也是如此,他們都曾在《周易》方面下過大功夫,並受益匪淺。王陽明有個著名的“龍場悟道”,但少有人知道,當時他之所以能夠悟道,恰恰是從《周易》中得到了啓發,他給自己住的那個山洞取名“玩易窩”--玩《周易》的窩,還寫了一篇《玩易窩記》來記述悟道的體驗。
曾國藩傳世的日記中則詳細記述了自己學習《周易》的情況。1841年10月28日午飯後,30歲的曾國藩跟幾個朋友到琉璃廠買了一套李光地主編的《周易折中》,然後花了一年時間把這套書精讀一遍。此後的幾十年裏,他幾乎每年都會拿出《周易》來温習,直到1872年正月,他用二十天時間又温習一遍,十幾天後,就去世了。日記中也記了些讀《易》心得,比如,他認為乾、坤、頤、損、益、鼎這六卦對於養生最有意義。而且,他偶爾還會親自占卦,以幫助決策。
大儒朱熹有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什麼老子、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思想這麼讓人着迷?是因為他們都有《周易》這個偉大的源頭。
好比大廚做出一盤好菜,你如果只是一個食客,把這盤菜吃了,感嘆一通:“啊,太好吃了!”這也算是一個美妙的體驗了!但是,如果你也想學廚師的手藝,那麼,起碼的,你要去看看這盤菜用的是怎樣的食材。所以,《周易》是必須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