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堅守沙漠,守護58000畝胡楊林,40年挖11口井
在生活內蒙古額濟納旗生活了80多年的老人班都,用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守護着這片大地,在沙漠裏默默地保護着58,000畝胡楊林,希望這個地方可以變回到原來的樣子。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曾經有一片茂盛的胡楊林。那裏有水有綠洲,還有一直在那裏生活的幸福而單純的人們。
然而,隨着附近水源—黑河的乾涸,樹木逐漸枯萎,人們也逐漸搬離了這個地方。慢慢的這裏成了一片無人區,也成了我國的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然而在這片沙漠裏,有一個人沒有搬走,他就是班都老爺子。他要守護這片土地,尋找水源,種下一棵棵胡楊樹,讓這裏重新變成往日的綠洲。班都老爺子從小就生活在這片地方,這裏有他的媽媽,還有他的祖祖輩輩的回憶。他記着以前發生的所有的事情,他記着媽媽給她做的飯菜的味道。
他已經80多歲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多麼重要,而是想在剩餘的生命裏多種些樹,哪怕是再多一棵。他説他死了不要緊,但是這些樹一定要活下來。對於其他人來説,這片地方只有乾涸的土地和已經成為枯枝的胡楊林,是一片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荒漠。但是對於班都和曾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這裏是養育他們世代的土地。這個地方因為沒有水,胡楊樹不能夠存活。那麼只要找到了水,它們就可以存活,所以班都老爺子留下來為這片沙漠找水。只要找到了水,這58,000畝的胡楊林依舊可以恢復往日的模樣,這片土地就依舊可以還長養一代代人,祖輩的記憶也都不會隨着風沙而吹散。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會改變環境,讓環境變得適合我們去生存。班都老爺子也是抱着這樣的信念,環境改變了那就通過努力把它變回來,沒有水就去找水,沒有井那就去挖井,沒有樹林那麼就去造林。這裏的人都陸續搬到適合生存的地方去了,唯獨班都老爺子不走。政府已經給他安排了非常好的磚房和大大的農院,但他始終不願意離開這片他生長了一輩子的土地。以前是他需要這片土地,而現在是這片土地需要他。班都的決定受到了家人的極力反對,兒子和女兒都不支持他這樣做,想讓他安享晚年,不要自討苦吃。在沙漠化的土地上種樹,是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情,即使把樹種了下來,這些樹以後能不能存活也是問題。班都的想法在兒女看來是異想天開的一場鬧劇。
無論兒女怎樣勸説,班都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要把這個地方恢復成原來的樣子。班都老爺子一桶水一桶水地澆灌着他的小樹苗,為了防止野獸和其他人踩壞這些小苗子,他還為樹苗製造一些天然的屏障作為保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這片荒漠的模樣在一天一天地改變着,種下的小樹苗喝着班都老爺爺給他們喂的水,變得高興了起來,努力的生長着。胡楊樹是沙漠裏的英雄樹,它們可以捍衞沙漠,也可以圓老爺子的夢想。班都爺爺的老伴幾年前就已經去世了,在老伴離去的這些日子裏,他日日夜夜與這些樹苗相伴。腦子裏想的裝的都是怎樣讓這些樹重新活過來,讓這片地方重新綠起來。而這些新長出來的樹苗和樹也彷彿有老伴的影子,這片土地是他們一直生活的地方,是他們生兒育女的地方。老伴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好像一直都陪在他身邊,也長在這些新生的苗芽裏。。
班都日復一日地用他的行動保護着這片土地,慢慢的兒女也理解他了,也開始支持他,加入了他的隊伍,同他一起在這裏植樹造林。在班都護木和挖井的隊伍裏,也有了家人的身影。但在這個地方打井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沙漠化的土地裏,要比往日挖得更深一些,還要防止塌方。每次挖完一個地方之後,班都老爺子都會感嘆水位又變深了。他們不停地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只為了挖出水來。班都賣了自己的許多牲口用來挖井,把這些小苗都養活。班都老爺子的事蹟慢慢的傳開了,一些慈善基金會也聽聞了這些事蹟,給班都老爺子籌集了許多資金來改善這裏的環境。即使有了這些資金,在沙漠裏的打水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水位逐漸變深,有水可以打出水的地點也越來越少。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幫忙之下,班都一共打了11口水井。這11口水井,是班都老爺子用生命和血汗打的,一共用了40年的時間。在乾枯的草場裏面,往往一兩天才能打出來幾桶的水。班都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灌溉着這片胡楊林。即使是那些已經乾枯的樹木,班都也依然沒有放棄它們。班都説繼續給它們澆水,它們就有可能活過來,也有可能發芽重新成為一株參天大樹。而這些已經枯萎的胡楊樹在有了水源之後,竟然也有些有細小的葉子冒出來,活了過來。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班都和他的家人都感到特別欣慰,這些新長出的不是葉子,而是生命的希望和死而復生的奇蹟。
讓人特別激動的是,政府啓動了黑河調水工程,讓黑河裏面重新有了水,這些源源不斷的水引入了班都所守護的58,000畝的胡楊林。原先乾枯的草場,不再缺水了。班都所守護的的胡楊樹也可以喝到水了,它們將茁壯地成長,重新把這裏變成一片樹林。夢想照進了現實,八十多歲的英雄老人將沙漠守護成了綠洲,班都老爺子無愧於自己的生命,更無愧於這片大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9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