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在高温少雨天氣影響下,長江、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鄱陽湖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通過各種手段迎戰“汛期反枯”。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8月25日,湖口縣獨山水庫水位已經低於標杆底部。新京報記者 聶輝 攝


成片的芝麻田裏,有些發黃的葉子已經提前落下,株間更顯稀疏。節節拔高的芝麻梭子,有些乾癟。另一邊的棉花田裏,用於抽水灌溉的水帶,軟軟地搭垂在溝渠旁。


這是8月25日鄱陽湖邊的江西省湖口縣大壠鄉花尖村村口。村民説,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


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高温少雨,長江、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長江出現“汛期反枯”。8月27日,長江湖口站水位僅9.15米,較多年同期平均值低7.18米。鄱陽湖水面收縮,較往年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國家衞星氣象中心氣象衞星監測結果發現,鄱陽湖的湖水面積較6月已縮小四分之三。


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嚴重影響着江西省的生產生活。據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消息,截至8月23日,旱情已導致江西240.3萬人受災。


旱情緊急,包括湖口在內的江西各地,通過水庫調水、人工降雨和開挖機電井等手段,搶水抗旱,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閲讀全文>>>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正在舉行,記者發現一個最具國際元素的展區“炫彩世界”,一起去看看吧。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泰國駐華使館帶來舞蹈表演。供圖: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際在線


探展打卡、產品推介、電商直播、特色演出……9月1日,以“文化交織 文明交融 幸福絲路”為主題的第七屆“炫彩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動在位於首鋼園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展區2號館開幕。


活動首次設置“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特色文化產品“國際甄選”電商直播間。活動期間,直播間精心打造“國家場”環節,每日安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交官、企業負責人“帶貨直播”,介紹各自國家的文旅資源、特色產品,推薦各國文化展示區的精彩看點,並與線上網友互動問答,促進各國的文化貿易交流。


各參展國家使館安排了豐富多彩的互動遊戲,吸引場內觀眾及外國網紅大V探館“打卡”,在社交媒體平台分享展區特色文化活動。參展觀眾可以憑藉集贊量在展區入口領取限量的“炫彩世界”護照冊,憑護照冊在展區內進行打卡蓋章,完成全部展位打卡的觀眾還可以免費領取“絲路福袋”,福袋內裝有參展國家提供的各類特色小禮物。展區內還設置了“絲路郵局”,向觀眾提供絲路沿線國家的特色明信片,吸引展區內參展、觀展人員在明信片上抒發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美好祝願。


此外,北京演藝集團特別制定了日常演出,推出“多彩京韻”文藝展演,攜中國雜技團、中國評劇院、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北京歌劇舞劇院、北京民族樂團、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等旗下多家文藝院團,每日安排3個表演時段,共帶來12場融合了經典作品和流行元素的專業演出,以文藝節目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文化共融。閲讀全文>>>




近期,王小波的文章《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廣為流傳,被做“思想工作”的是他的外甥姚勇。這次“思想工作”對姚勇有何影響?日常的王小波是什麼樣?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出圈》專訪姚勇,試圖找到答案。



二十多年前,姚勇在清華大學電機系上學,卻決心以搖滾為生,王小波受姐姐所託勸外甥“迷途知返”。姚勇最後果然放棄音樂轉而投身軟件行業,如今事業成功,財富自由……視頻>>>




近日,一段“貴陽一玉米田間交流活動專家鋪‘地毯’下地”的視頻引發熱議。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網傳貴陽一田間交流活動中,農業專家腳踩“地毯”考察玉米地。視頻截圖


據岳陽日報長江觀察報道,一網傳視頻顯示,在貴陽舉辦的玉米田間交流活動上,為迎接前來做技術交流的專家,活動方砍掉玉米鋪設“地毯”,農業專家在參觀玉米種植情況時,腳踩“地毯”一直走到地中心。


對此,9月1日下午,貴州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旱糧研究所(貴陽綜合試驗站)會務組工作人員回應新京報記者稱,田間鋪設的並非“地毯”,而是出於安全考慮鋪設的土工布。


據報道,活動期間當地為陰雨天氣。也不乏有人認為,在泥濘的農田中查看玉米生長狀況,既不利於工作的開展,也是對專家的不尊重,若是出於這一層考慮,把路面鋪了點毛氈無可厚非,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但實際上,根據相關報道,該活動每年8月底都會舉辦,是貴州各地研究玉米育種科研人員近距離觀察、參觀優秀玉米自交種的機會。更不用説,農業專家大多有過不少農田經驗,常年與土地打交道,遇上泥濘的土地、糟糕的路況等更是常事。即便是田間泥濘,主辦方也可以準備一次性雨鞋等物資。説到底,這樣的“腳踩‘地毯’觀察玉米”行為,仍是形式主義在作祟。


尤其是,從網傳畫面看,鋪上“地毯”,專家在前,攝像機在後,這樣的“搭配”更有作秀之嫌,才真正是對專家、對土地的不尊重。


尊重人才,最重要的是尊重其專業態度,而非一個簡單的身份。具體到貴陽的這場玉米交流會來看,主辦方應該放下陳舊的觀念,要知道並非用所謂的“領導級待遇”接待就是重視,而應該給專家、來訪者等提供真正需要的,才能達到交流會真實的目的。任何一場活動的舉辦,若是着眼點簡單放在宣傳業績上,只會本末倒置。閲讀全文>>>




“取消公攤”首獲官方回應後,房屋公攤面積留廢之爭再起。公攤面積緣何“招恨”?一直以來為何難以取消?公攤面積爭議如何治本?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官網一則關於“取消公攤”的回覆引發了行業熱議。  圖/IC photo


近日,內蒙古住建廳在針對《關於規範房屋公攤面積的提案》的答覆中指出,將取消公攤面積的建議列為近期亟須修訂的立法項目建議上報住建部。


公攤面積制度的留廢問題由來已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引發市場討論。在不少人看來,公攤面積的存在讓部分開發商過度增加銷售面積,購房者權益得不到保障,理應取消。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王鳳華提出,目前,全國在商品住宅的交易和確權中普遍以共有建築面積為標準,公攤面積確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廣大購房者對分攤的公共建築面積的合理性、準確性缺乏專業瞭解,也不能直觀地瞭解實際套內面積,且公攤面積因項目不同存在差異,造成消費者的質疑和矛盾糾紛。


儘管“公攤傷民”的論調一直存在,但公攤面積客觀存在,取消並非易事。


內蒙古住建廳指出,鑑於以建築面積作為商品房銷售的計價依據已經實施多年,並且已有法律法規確認,如果改革計價依據首先必須修改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明確套內建築面積的概念及計價方式,做好宣傳、普及和解釋論證工作,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以實現計價依據和標準從建築面積向套內面積的平穩過渡,因此實施的難度較大,週期較長。閲讀全文>>>


編輯 賈聰聰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9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8點見丨提前100天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迎戰“汛期反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