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郭楠/文 朱傑/製作
十月過半,天氣逐漸涼爽,杭州最舒服的季節來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門走走。
在良渚,有個桂花庭院,讓早已是“網紅”的良渚博物院,每天都排起長隊。
去過良渚博物院的朋友都知道,大廳進門處的大照壁上,刻着一行大字“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為什麼是這句話呢?
因為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深藏着良渚自1936年施昕更開始良渚考古以來,浙江四代考古人與全國專家的沉靜與堅韌;深藏着自1994年良渚列入申遺清單以來,整整25年,一批人無私的前赴後繼。
在申遺現場,這句話也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了現場。
時間回到2019年7月6日下午14:43,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着阿塞拜疆文化部長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手中的小槌子“咚”得一聲敲下,一錘定音。
良渚古城遺址順利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在場的中國人熱淚盈眶,起身和身邊的同伴擁抱。
那一刻,五星紅旗在會場展開,一條書法長卷,在現場中國人手裏傳遞,“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