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20世紀90年代始,曾經風光旖旎的洱海兩次藍藻暴發,水質惡化牽動人心。如今,洱海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實現水質為優,一幅人才、科技、產業助力的綠色轉型畫卷正徐徐鋪展。
5月26日,洱海及周邊村落景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院士博士探索洱海治理
褲腿挽到膝蓋,彎腰面朝水田,認真檢查手裏的秧苗。大理古生村緊鄰洱海,一片水稻實驗田裏,十幾名學生正和鄉民們一起插秧。
這些學生來自中國農大、雲南農大等高校,完成理論學習後,長期派駐探索流域農業綠色轉型的科技小院——古生村科技小院。
小院2022年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及其團隊帶領學生們走田間、進企業、挨家挨户調研,破解洱海治理和農業發展的矛盾。
5月26日,師生和鄉民在實驗田裏工作(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過去,只知道雨後農田村莊的污水會流入洱海,產生面源污染,但不清楚污水是從哪來的。現在,我們在古生片區構建了‘五縱六橫’全過程面源污染動態監測網絡,同時對降雨進行實時監測。”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李文超説。
“目前,我們查清了古生片區的污染從哪來、流向哪裏,以及污染物的分佈特徵和佔比,這是下一步精準解析洱海流域污染源的底氣。”
治理的同時,發展不能停。過去農户種大蒜,大水大肥污染嚴重。大蒜種植被叫停,許多產業受限。
“我們研發出綠色智能肥,每畝地減少肥料用量和成本30%以上。開展綠色有機水稻種植試驗,優化‘水稻—油菜’等傳統種植模式,預計播種滿1年時,實現畝產值1萬元,帶動鄉民增收。”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徐玖亮説。
無人機護海 電子狗巡山
全地形巡查電子狗360度拍攝,無人觀光車平穩自動駕駛……這是記者在工業級5G創新應用(大理)研究院看到的場景。
據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許春榮介紹,2021年下半年開始,面向環洱海370平方公里區域,正在探索工業級5G的全域創新應用,如無人機、電子狗、無人船等。
“過去,洱海有深夜偷捕情況,深夜風大浪大,人在最困的時候,開船追捕偷獵者是很危險的。無人機應用後,執法效率更高,偷捕越來越少。”許春榮説。
5月25日,研究院裏展示的電子狗。 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科技助力應對各種困難。在地形複雜的森林中,電子狗可以行走跑跳、跨越溝壑、攀爬斜坡,遇到石子路和泥地,摔倒了還能自己爬起來。此外,如果在場人員操作不當或面臨危險,電子狗還會提醒:“請佩戴安全帽”“注意安全”……
同時,科技提升洱海監測和耕作水平。無人船行駛到監測點後,機器人潛入水中,拍攝視頻、圖片,收集水質數據。而工作人員只需在控制室就可以實時操控,調整行駛路線和拍攝視角。
“保護水草要研究水生植物,過去是人工割水草,如今,基於工業級5G技術的水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力,還能實時回傳數據。這提升了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中科院計算所博士袁堯説。
做好產業“加減法”
對洱海來説,保護也是一道“加減題”。“十三五”期間,洱海流域關停搬遷46個規模養殖場、3座水泥廠,2400多家餐飲和民宿被按下“暫停鍵”……
與此同時,雲南加快“大祥巍一體化”步伐,把洱海流域內的產業和人口向流域外的祥雲和巍山轉移。
藍天白雲下,一望無際的土地上,機器轟鳴、車輛穿梭、輸水輸氣管道在空中架起……祥雲財富工業園區裏,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5月25日,一名工人在工業園區裏工作。 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水泥等產業正在落地祥雲、發展祥雲。”祥雲縣常務副縣長熊冬良説。
而在洱海流域,重點發展文旅、康養、綠色食品等產業,智慧景區、特色小鎮成為新名片,大理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如今,129公里環洱海生態廊道全線貫通,成為新的旅遊打卡地。前不久,這裏被批准為雲南自動駕駛試點,無人駕駛觀光車將載着遊人一覽蒼山洱海的秀美風光。
彩雲之南,綠為底色。在素有生態安全屏障之稱的雲南,正走出一條特色綠色轉型之路。
統籌:伍曉陽
文字記者:王明玉、丁怡全
編輯:金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