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舊憶大婁巷
陳振康原創
無錫小婁巷修復開街成了懷古思舊的歷史文化景點,大婁巷卻消失了,無影無蹤。
大婁巷和小婁巷一樣,是無錫的一條千年古巷。它與小婁巷東西相對,東接新生路,西接中山路。據説因巷內有“更樓台“(古代用於敲更報時)而得名”樓巷“,後訛稱為”婁巷“。小婁巷原名”戴墓巷“,與婁巷位處東西同一條線上,似乎成了婁巷東邊的延伸部分,久而久之,新生路西面和東面的這兩條東西走向的小巷,就被無錫人稱為大婁巷、小婁巷了。
無錫官方文獻對大婁巷多有記載。清光緒《無錫金匱縣誌》載:“大婁巷,舊名遵義坊,大市橋東,東接小婁巷。”元·王仁輔《無錫縣誌》也雲:“遵義坊,即婁巷,在大市橋下。”又云:金墩巷“在樓巷內,通金匱山故名。”扒兒巷(即斛杷巷,在樓巷內);崇安寺前矮巷(通樓巷);戴墓巷(樓巷相對,內有戴氏墓故名)。可見,大婁巷歷經滄桑,歲月悠古。
小婁巷幽長清淨,大婁巷卻不同。大婁巷西面、北面,恰好是大市橋和觀前街,這裏雲集了無錫最負盛名的老字號:世泰盛、過福來、三陽、浴德池、迎賓樓菜館,還有城中熱地崇安寺等,是老無錫最繁華的地段。又大婁巷有“扒兒巷“”清寧巷“北通觀前街,大婁巷的大宅南面就是大河上(今崇寧路),因此,大婁巷是既鬧猛得很、又出腳方便的一條古巷。
專諸塔是大婁巷之古的一個標識。上世紀50年代之前,大婁巷東段(今市中心百盛百貨公司後)曾有一間不大的建築,屋內有一座喇嘛形狀的小塔,名專諸塔,紀念的是春秋時吳國的一位刺客專諸。屋內長期空置,滿積塵土,而埋在厚厚的歷史塵埃下面的,是一段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悲壯故事:“專諸刺王僚”。
公元前515年,勾吳國公子光發動政變,在伍子胥的幫助下,指使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專諸以廚師身份,利用公子光宴請王僚之機,將鋒利的匕首(魚腸劍)藏於魚腹,趁上菜時將僚刺死,自己也王僚衞兵所殺。公子光登位後稱吳王闔閭,闔閭執政時期吳國快速壯大,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闔閭封專諸之子為上卿,大婁巷內“專諸塔”相傳就是闔閭為專諸所建的優禮墓。1957年,無錫市進行文物普查時專諸塔尚在。1966年專諸塔被拆除。次年房屋改為民居。
無錫人一般只知錫東梅村有一座聞名於世、至今尚存的泰伯廟,祭祀江南開發始祖泰伯。大婁巷也曾有過一座泰伯祠,也稱至德廟,建於1377年,位於大婁巷原三皇廟舊址。明·王永積《錫山景物略》明確有載:“至德廟,此則祀於城中婁巷者。廟建於洪武十年。”祝文曰:“三讓至德,民無可稱;周基八百,由斯而成。”後來廟荒廢了,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有範貳守整修。後,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由無錫縣令劉五緯整修。此廟被毀於上世紀50年代初。
大婁巷中段之南,曾有一處寬敞的場地,稱作“野園裏”。這野園裏有一座低矮的土丘,卻鼎鼎大名,曰“金匱山”。清雍正二年,沿古運河城中直段(今中山路西側)為界,析無錫為東西兩縣,西為無錫縣,東為金匱縣。大婁巷在無錫市內直河東面,金匱縣名就由此土丘而來。
貌似土丘的金匱山,還曾被看作無錫的“鎮山”。元·王仁輔《無錫縣誌》載,此山“當邑之中,邑之主山也。”相傳古代風水家郭璞曾埋黃金符書于山下,故名金匱山,又竟常常有紫氣騰空,故也稱為紫金山。此山高僅7-8米,周30丈,約100米,相當於一幢三層樓體積。山雖不高,也儼然一個丘阜,可登可攀。因其位置是縣城的最中心,古代城中並無高大建築,登上此山可以遍覽全城。
金匱山有黑白二色玲瓏小石,其石質比蘇州崑山產的昆石稍差。元代時,為本地豪富強善三所佔,強善三因賣石致富,營造第宅,百姓都為此不滿。後小石竟取盡,土亦耗減。明永樂年間(1403-1424),一場大火把強善三在金匱山旁所建的宅第燒光,眾人認為這是對強氏霸佔金匱山的報應。當時知縣盧克敏應民意,徵集工匠,除去瓦礫,運來良土填高,樹松竹26株,構建亭台,四周又植巨竹,並以太湖石修綴,築成一景。無錫父老鄉親無不歡天喜地,視為百年善舉。完工後,知縣盧克敏請丹陽王彬原為此事撰寫碑文,立碑于山下。
明嘉靖年間(1527年左右),修建寄暢園的秦氏家族秦淮在此構築鴻緒堂,其書房稱“金匱山房”。秦淮(1488—1568),明代文人,字伯川,號存赤,別號味菜,歲貢生,任湖廣辰溪縣知縣,以子秦禾封承德郎。金匱山房建好後,成為其子孫秦梁(1515 —1578 )、秦禾(1517—1566 )、秦耀(1544 —1604)的讀書之處。秦梁,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秦禾,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進士;秦耀(秦淮之孫),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金匱山房是出了人才的。
到明末時,山已被削平。至清乾隆年間,秦氏又對金匱山房進行修建。咸豐十年(1860)的那場戰爭,金匱山房被燒成一片廢墟。民國後,隨着秦氏家族的衰落,金匱山房也漸漸湮沒,淪為荒園,無錫人稱之為野園裏,殘土上有桑樹數百株。新中國建國之初,尚剩土堆和一塊碑。1955年填六箭河,土墩被挖去,用來填塞崇寧路和人民路的駁岸上河,從此金匱山、六箭河皆不復存在,碑石亦不知去向。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市衞生局曾經先後在此建食堂、宿舍。20世紀90年代修建文淵坊時,在那裏立了一塊大石,上鐫“金匱山”三個篆字,讓人知悉“金匱山”的遺址所在。
清代,大婁巷裏還有一名宅“味經窩”,是秦蕙田的住處。秦蕙田(1702—1764),字樹峯,號味經。其父秦道然於雍正年間蒙冤,致家遭難。秦蕙田就在大婁巷租借一室,取名“味經窩”,發奮攻讀,立誓重振家業。乾隆元年(1736)秦蕙田登一甲進士,笫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秦蕙田上疏乾隆帝,使父秦道然得以免罪開釋,秦蕙田一己之力,復興家世,美名千古。
毗陵唐氏11世南下定居無錫,繁衍唐氏的“無錫七支”中以“東門支”最為突出,世居大婁巷。
咸豐十年(1860)的那場戰爭,大婁巷唐文源全家遇難,僅剩外出的唐桐卿(錫晉)一人倖免。後來,唐錫晉再次振興家業。 晚清時,黃河流域天災不斷,唐錫晉散盡家財,舉家赴黃河流域賑濟災民,其事蹟被收入《清史稿·列傳》。唐氏唐宗愈(慕潮),京師大學堂仕學館畢業、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黑龍江財政廳長。他在大婁巷老宅廢墟上創建了唐氏小學。無錫工人運動先驅秦起就畢業於該校。80年代崇安小學遷入,90年代,唐氏出資擴建校舍,崇安寺小學遷入,崇安小學校名撤銷。
大婁巷裏曾雲集了好多名醫。64號許家大宅,是無錫名醫許松泉的診所。許松泉(1886—1971)出身貧寒,勤奮好學。通過考試,入讀上海聖約翰大學醫科專業,1909年以優秀成績畢業。1910年,許松泉隨美國醫學博士李克樂醫生到無錫,在“聖公會普仁診所”(今第二人民醫院)從醫。後在大婁巷建住宅,開診所。許松泉醫術高明,治病救人,聞名於世。1918年許松泉參與唐紀雲、李石庵等創辦輔仁中學校,兼任英語課程。同年,在北門竹場巷開設私人診所。1929年秋,許松泉又開了一傢俬人醫院,取名"益壽醫院",由其子許志義任院長。醫院在錫頗有聲名。1956年公私合營,定名為“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據許松泉的孫子、高級工程師、原上海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常務副局長許惠民回憶,許松泉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他的六個兒子都是大學畢業,分別從事醫學、教學、建築、海關外貿系統、金融財務等工作,都很出色。
大婁巷70號夏家大宅,乃無錫名醫夏子均的診所。夏子均(1915-1989)出身貧苦,後由其兄夏藝人資助求學,1932年考入中國醫學院(上海)。時任校長的薛文元十分重視和推動中西醫合璧的教育。1936年夏子均以優秀成績畢業,回錫後私人行醫,後在大婁巷70號(原66號)建住宅,設診所。夏子均中西貫通、醫術高明、工作認真,30歲便是名播城內的名醫。他專攻內科,尤其擅長以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當時流行農村的鈎蟲病,療效顯著。他對貧困的患者也精心診治,慈善行醫,傳為美談
1954年,夏子均與強士奎、錢龍元等一起創辦了崇安區第二聯合診所。1958年又組建崇安人民醫院。2008年,該院轉型為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現位於無錫市廣瑞路1號。據夏子均女兒夏芝芸、夏芝苓女士講述,夏子均很重視子女教育,要兒女誠懇寬容,言行一致、清白做人,認真做事。其四子二女都有出息。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設計系的長子夏志剛,是我國航空工業轉包生產的先行者之一。兒子夏志恬、女兒夏芝芸則子承父業、入杏林,德業雙馨。夏志恬畢業於南京醫學院(今南京醫科大學)兒科系,曾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大外科主任兼泌尿外科主任,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近代無錫民族工商業發達,鄰近鬧市、出腳方便的大婁巷,吸引了許多富商和官僚在此建造宅第寓所。老無錫人還記得,孩提時三兩個小夥伴,晃悠在古巷裏,不經意間,推開釘滿銅釘的厚重排門或石庫門,裏面常常是層疊進深的洋樓豪宅;抑或踱進巷側一條不起眼的幽深小弄,弄底的獨扇小門裏,藏着一座精雅花園。
我的兒時記憶裏,那野園裏更是小夥伴們嬉戲的樂園。捉迷藏、抓蟋蟀、扮官兵捉強盜……跑呀,跳呀,瘋呀……入夜,燈昏人靜。古巷籠罩在靜謐之中。一縷琴聲悠揚地自遠而近傳來,悽切幽怨,如泣如訴。此時,祖母總會習慣地對挑燈夜讀的孫兒女説:“阿炳都走過去了,你們也該睡了。”
作者簡介:陳振康,無錫吳文化專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