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北京生活過兩年
以北京為據點去過不少景點
唯獨太行山是我反覆去過好幾次的地方
每到週末,我往往願意從北京出發
花上8個小時顛簸至太行山的深處—阱底村
只消住上週六一晚,就足以讓我神清氣爽
我曾經攀登過非洲第二高峯—肯尼亞山
兩條大峽谷是登頂的通道
那一次,讓我感受到自然的壯魄
太行山也與其相似
溝壑深谷、水澗山嶽、葱綠草木
盛景皆全
《中國國家地理》曾經這麼説過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
而太行山在河南的這一段就被稱為南太行
南太行也是我最為鍾愛的太行之地
峭直的崖壁與縱深的峽谷
在北方稍顯平坦的地貌中顯得更加迷人
在我心裏,它堪稱世界級的景色
比起科羅拉多大峽谷,一點都不遜色
據我瞭解,這裏的韓國遊客有時甚至會比中國人多
今天我要把這個南太行介紹給你們
也希望你們可以親身前往這裏
去了解太行山的血肉和靈魂:
山嶽
通路
村寨
讓我來慢慢講述太行的故事
太行太行 山嶽峽谷
太行山太行山
山在萬仞懸崖之中
顯得那麼不顯眼,甚至只是它們的陪襯
大部分人對太行山的印象
應該是始於這些峭壁與山峯的組合美景吧
而它們大多位於雨水更為豐沛的南太行裏
萬仙山
王莽嶺
天界山
紅巖大峽谷
丹分溝
八里溝
這些景色是大部分人喜愛太行的原因
因為實在是太美了!
但是美景背後是辛苦的上上下下
爬過太行的我
對太行的“行路難”是有着切身體會的
一個例子就是,如果你要爬上王相巖
你需要爬上110米高的懸空棧道
之後還要登上88米高的摩天筒梯
還要忍受烈日,才能看到太行山巔的極致風景
這是對體力的巨大考驗
對於深居在太行山裏的人們來説
千百年來
翻越太行
一直都不輕鬆
翻越太行 真的很難
太行山在你面前的出現是陡然的
只有去過的人才瞭解那種感受
當你跨過黃河
穿越30萬平方千米的華北平原
正當自己無聊於這平坦大地的景緻之時
一堵仿若《指環王》裏的
“城牆”突然橫亙在你的眼前
是的,太行山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峯牆
這堵牆,曾經是阻絕晉豫兩地人民的屏障
現在卻是晉豫人民為之驕傲的致富之所
峯牆之所以很難得,是因為它容易垮塌
植被難以附着、風與嚴寒、地震都在不停地皸裂它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也是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奮力一躍
它擁有水平方向的壯闊
也有着縱深向下的峭壁斷崖
也有向上的萬重千山
當然還有為南太行所產生的掛壁公路
01
太行八陘
這條長達700千米的山脈是天下之脊
“得太行者,得天下”
背依太行、建立國都、一統宇內,是多少君王的夢
太行山中的八條裂谷亦成為商旅和軍事的天下要衝
並被人們賦予了一個更慎重的名字:太行八陘
陘(xng)
最初是指山脈中斷開的缺口
人們沿着缺口探尋,便發現了橫貫山脈的出路
中國歷史也就在這狹隘的峽谷中上演
公元前264年,秦軍過軹關陘攻陷韓國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途中暴斃,屍體過井陘歸咸陽
公元762年,平定安史之亂,井陘是必經之地
公元1209年,蒙古伐金,經飛狐陘殺入北京
近代,太行山游擊戰、平型關大捷
讓抗日戰爭擺脱“中國必亡”的陰雲
在這裏,山河未失守
重新振作!救國救民!
02
新七路
目光回到幾十年前,大路已通、小路未通
南太行深山之中的村民為出行煩惱
於是鑿山通路,就為了打破晉豫通行之難
新七路也因此而生
成噸的鐵鍬化為煙雲
換來的是與外界的聯通
七條掛壁
是七條生生不息的通道
它至今仍然是太行人民出行的通途
也成為他們脱貧致富的法寶
自北向南,它們是
虹梯關掛壁公路
阱底掛壁公路
陳家園掛壁公路
郭亮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錫崖溝掛壁公路
回龍掛壁公路
山西平順
01
虹梯關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68-1970
線路長度:10公里
位於晉豫古商道上
虹梯關為山西的“八大古關”之一
是最原始的掛壁公路
也是南太行最北的第一條掛壁土沙石路
它以險峻而著稱,險峻的甚至有些猙獰
那年,芣蘭巖鄉全鄉800名村民奮戰二年
硬是從梯後的北山崖中挖了5個涵洞
劈掉7座山嶺,填平3條大溝
打通一條10公里長的崖中公路
02
阱底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95-2001
線路長度:1.5公里
阱底掛壁公路一側是堅硬的山體
另一側就是如刀劈斧削的絕崖峭壁
阱底村裏“憑一股豪情支撐”
而聚在一起的四五十名精壯漢子
開始了愚公移山式的建路施工
最終打通了這條公路
至今,人們還使用這條路作為往返晉豫的通道
山西陵川
03
陳家園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68-1993
線路長度:1.1公里
因位於陵川縣陳家園水庫附近而得名
現在是山西運送煤炭到河南的主要道路之一
一側是絕壁,一側是清澈見底的水庫
陳家園掛壁公路山西出口處有一瀑布
因此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飛瀑長廊
04
崑山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92
線路長度:3公里
這是七條掛壁中最驚險的一條,更低矮更狹窄
許多地方只能通行一輛小型車,裏面刺激異常
1992年,山西實施“村村通”工程
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崑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
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分段施工
快速打通了3公里長的崑山隧道
這條路一共有156個窗口
05
錫崖溝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62-1991
線路長度:7.5公里
錫崖溝掛壁公路創造了四個最
築路方法最原始、修建時間最早
工期最長、工程量最大
全村800餘口人,歷時三代人
硬是用30年時間在王莽嶺絕壁上
鑿出了一條7.5公里長的路
這條路在山崖中呈“之”字型走勢,分了三層
2009年,這條路成功入選“新中國60大地標”
河南輝縣
06
郭亮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72-1977
線路長度:1.3公里
這條路在“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中排第2位
在“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中排第3位
因修建早又被譽為“太行隧道之父”
這是在119米高、堅硬無比的紅巖絕壁上
鑿出的一條高5米、寬4米、長1300米的“絕壁長廊”
其中主要負責開鑿的十三位村民
被稱為郭亮洞“十三壯士”
07
回龍掛壁公路
修建時間:1997-2001
線路長度:8公里
這是一條S形的連接回龍村崖上與崖下的掛壁
被譽為“最豪華的掛壁公路”
在掛壁公路的部分地方都進行了美化和加固處理
在這裏,誕生了著名的“回龍精神”
而建路帶頭人張榮鎖
榮獲了2002年CCTV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他也被稱為“當代愚公”
天路
古今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
為太行人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現代的公路也慢慢開進太行山
S形的現代化盤山公路將太行的山頂美景
輕鬆地送到你的面前
循坡而上,發現藏在山巔的秘境
01
雲台山疊彩洞
雲台山有“自然山水精品畫廊”紅石峽
有“北方小九寨”小寨溝
還有羣峯林立的茱萸峯
而疊彩洞,就是一條通往茱萸峯的絕美公路隧道
它連接豫晉兩省,是修武人民戰天鬥地的傑作
前後歷時八年開築而成
總計23條,首尾相連,總長4800多米
在洞的間隙
遠觀平川、近觀懸崖、上觀奇石、下觀溝谷
如果在雲台山乘坐景交車前往茱萸峯
一定不要因為睡覺而錯過了這個風景
02
太行第一路
這是一段十二道彎的盤山路
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180米
垂直高度約200米
公路在傾角約60°的斜坡上以S形順山勢而建
蜿蜒盤旋至關口,全程約3000米
“雄、奇、險、峻”
在一條路上齊聚
在此自駕
可以欣賞60°斜坡上引擎聲轟鳴的旅行交響樂
03
大堖天路
大堖村海拔1736米,是太行山區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上大堖村就需要經過這條大堖天路
(堖,漢語是山頂上的平地的意思)
大堖路全長13公里,有效路面寬6.5米
呈16個“之”字形,從山間盤繞直到山頂
上山的道路坡度大,四面均為懸崖峭壁
04
太行天路
太行天路位於太行山之巔,站在這裏居高臨下
是俯瞰太行山風光的絕佳位置
深邃的峽谷,直立的巖壁
都能給予視覺強烈的震撼
天路已成
是在無數人的汗水中鑄就的
着實該為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共存的努力而鼓掌
他們、她們、它們
又是誰?
生活在哪裏?
住在太行山裏的 那些人
路為人建,人羣居為村
太行山內的這些天路
讓我們有機會進入到這些古村
01
抱犢村
抱犢村位於太行山南麓的懸崖絕壁上
至今仍是晉城市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村寨
過去因道路艱險,牛羊等牲畜無法入內
所以村民只得抱着幼犢回到村中
抱犢之名由此而來
02
阱底村
阱底村就是阱底掛壁公路里提到的小村莊
因四周被絕壁環抱,形狀似井
村子居其谷底而得名
03
齊王寨
齊王寨是電影《舉起手來》的拍攝地
因緊挨三郊口水庫,特別適合夏天避暑納涼
04
岳家寨
建在山體斷層平台之上,隨地形高低依山而建
錯落有致,就像是懸掛於太行山峯之上
有“太行空中村”之稱
或許有人説
滅霸大概是對的,人類就是自然的入侵者
不斷地攫取大自然的資源
凌駕在自然尊嚴之上
但是,當你看到太行山裏的人們如何奮力地
在險惡的自然環境裏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你大概就釋然了
教你玩轉 太行山
01
自駕
如果你喜歡路上的風景
想體驗更多太行山的山路
想玩一些更加小眾的點
建議首選自駕
自駕可以在太行山中隨享穿越
路況複雜,從不缺270度急彎
可謂刺激和風景並存
就不需要來回換乘景交車
一車到底,又省時間又縱享爽快
包含穿越報備,並且贈送全程航拍
一車可成行,穿越4條掛壁、3大景點
可謂彙集了太行山的精華
02
徒步
如果你想像古人一樣,用腳步翻越大山
體驗“行路難”的感受
建議選擇徒步
看別人看不到的景
走別人不曾走過的路
在原始的大自然中,對話自我
在行走中發掘原始的美
抵達心中的聖殿
03
休閒跟團
如果想參加老少皆宜的線路
那建議選擇休閒跟團了
這樣子行程不會太累,張弛有度
並且太行山的精華景點都能去到
還可以縱穿掛壁、探訪小靈山
在這片跌宕起伏的土地上
發生過無數“與天鬥、與地鬥”的熱血故事
太行山脈傳承給世人
紅山碧水與愚公移山的“雙重財富”
當你踏足這片土地,置身於八百里巍巍太行中
踏着連接山裏與外界的蜿蜒道路
看着高聳入雲的山峯、縱橫交錯的峽谷
足以滿足你對看山看水看天下的所有期待
太行山就這樣屹立於此
以一種永恆的姿勢等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