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星火》光影再現“革命搖籃”精神之光
危春勇 井岡山,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在朱毛井岡山會師95週年之際,又一部聚焦井岡山斗爭的彩色故事片——《井岡星火》,與全國觀眾見面。 這部由中央黨校影視中心、江西電影製片廠、江西報業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井岡山西江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影片,用光影藝術的語言,全景式描繪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尋找中國革命新道路而進行的艱難探索中,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上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鬥爭的故事。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紅色政權的孕育地。在這裏,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也點亮了“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羣眾、勇於勝利”的精神之光。 在這裏,毛澤東留下了他艱難探索的奮鬥足跡。這裏也見證了他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因此,井岡山題材也必然成為影視劇創作的豐富寶藏和不盡源泉。 反映井岡山革命鬥爭與崢嶸歲月的影視劇已有多部。較早的有199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井岡山》,電視劇更是拍了不少,最有影響的當數2007年拍竣,邵鈞林編劇、金韜導演的連續劇《井岡山》。 那麼,與以往的同題材影視作品相比,電影《井岡星火》的特色與看點在哪裏?就此,筆者走訪了該片總製片人劉建廷、導演周耀傑和編劇之一王瑋。與歷史對話 劉建廷生長在井岡山,從小耳濡目染,聽前輩講述井岡山的紅色故事,受到薰陶,對革命搖籃有着與生俱來的感情。他當兵復員後在井岡山電視台工作期間,便參與了包括《井岡山》《領袖》《紅色搖籃》等在內的多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拍攝,積累了經驗。由於對井岡山革命鬥爭史非常熟悉,加上始終盪漾於心、揮之不去的紅色情懷,而自己又從事影視劇創作多年,他對再拍井岡山題材影視作品充滿了激情、渴望和動力。 劉建廷坦言,有關井岡山題材的影視劇儘管已有不少,但作為土生土長的井岡山人,他還是非常迫切地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作一部全景式表現井岡山斗爭歷史的電影,向全國人民講述驚心動魄的井岡山革命故事,展示深厚的井岡山文化,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這有特殊的意義。 劉建廷説,每年前來井岡山旅遊參觀研學的,有上百萬人。井岡山人流如織,穿着紅軍服、戴着紅軍帽的隊伍隨處可見。他覺得,看了電影,再去聽老師講課,去實地參觀革命舊址時,更有感性認識,學習會更有效果、更有收穫。“因為強烈的視覺衝擊,更容易把觀眾帶進那個烽火硝煙的年代,感受一代人的信仰價值,從而產生與歷史對話的奇妙效果。” 基於這些考慮,劉建廷便與兄長一道着手電影《井岡星火》的拍攝。從選題立項、劇本創作,到組建攝製組來實地取景拍攝,前後歷時數年,儘管千辛萬苦,但最終完成了影片的攝製。 據瞭解,由井岡山本土人士投資拍攝井岡山題材電影,《井岡星火》是第一部。多年心願終於化為了現實,劉建廷感到欣慰。他表示,這既是自己的情懷抒發,也是責任的表達,作為井岡山人理應為宣傳井岡山多一份擔當、多做些事情。變難點為亮點 編劇王瑋熱衷並擅長革命歷史題材劇本創作,曾創作電視劇《紅色搖籃》《領袖》《開天闢地》,話劇《小平小道》,對井岡山時期的歷史也相對熟悉。但在着手寫《井岡星火》劇本前,她還是做了很多功課,比如,重新認識這段歷史,尋找新的歷史發現和思想發現等。 由於是首次進行電影劇本的創作,王瑋對有關的套路還不太熟。讓她感到特別幸運的是,這次有機會與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肖裕聲合作。肖裕聲長期從事黨和國家軍事理論研究和決策諮詢,撰寫了多部著作。他為電影《井岡星火》的創作定位和整體把關,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 王瑋介紹,這個劇本創作最大的難點是歷史跨度長,涉及事件多,如何把前後兩年多的歷史,融入到90分鐘的電影之中,既要把故事講清楚,又要把人物刻畫好,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此次創作在做加法的同時,不停地做減法,電影劇本的創作經歷了三年多的時間,最後確定為以毛澤東為主要人物設計故事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以井岡山革命鬥爭史為基本依託的故事框架。主要人物有毛澤東、朱德、袁文才、王佐、盧德銘、何挺穎、張子清、宛希先等十幾位,事件有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朱毛會師、首戰五斗江、龍源口大捷、黃洋界保衞戰和古田會議等。 “井岡山斗爭,開闢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這看似一系列的理論問題,放在《井岡星火》創作中,便是着力於用故事、用人物,用深入淺出的道理講出來。”王瑋介紹,在劇本創作時,他們不但多次舉行專家研討會,還多次召開“學生”研討會,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年輕人提出意見和建議,目的就是想寫出他們所喜歡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希望吸引更多人來了解井岡山,走進井岡山。 在完成《井岡星火》之後,王瑋又與肖裕聲一道接手電影《三灣改編》劇本的創作。“兩者比較,一個是點,一個是線。”她説,《三灣改編》是圍繞一個歷史事件展開,而《井岡星火》則是由很多事件組成,每一個事件拎出來都可以作為一部電影的素材,主創們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與心血放在如何“變難點為亮點”上。《井岡星火》的內容更豐富,敍事也更宏大,更具有史詩劇的感覺。不能拍成“神劇” 周耀傑很早就從事主旋律影視劇創作。20世紀90年代,他便參與謝晉導演的《鴉片戰爭》拍攝,2007年,又協助金韜導演拍攝了電視劇《井岡山》。他説,那時候對井岡山的解讀和這次拍攝時的理解大不相同。我覺得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應該每隔十年、二十年重拍一次,因為從當前的視角再看那段歷史是不一樣的。 “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是想把初心使命這樣的思想內涵傳遞給觀眾!”為此,周耀傑在藝術處理上,以革命者胸前佩戴的紅飄帶為意象,寓意初心、使命,通過將不同革命者的命運用一根紅飄帶緊密聯繫在一起,藉助不同鏡頭、畫面和情節等,從多角度加以演繹。 電影《井岡星火》緊緊圍繞建黨、建軍、建政情節,力求反映出社會生活和革命鬥爭的真實面貌,具有一定的紀實性風格。周耀傑介紹説,在創作中我們抓了幾個“着力”,首先着力講述毛澤東筆桿子與槍桿子的高度融合,上井岡山僅兩年零四個月,數次粉碎國民黨軍的進剿、會剿,形成一套紅軍游擊戰略戰術,奠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軍事理論。 其次是着力講述毛澤東與朱德在革命鬥爭中始終如一的革命友誼與信任,在井岡山建黨建軍初期的一些不同意見與分歧,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出現的不同方式方法的探討,不是個人義氣之爭,更不是路線鬥爭。 在周耀傑看來,井岡山精神始終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不論是作為個人還是集體,從中都能獲得啓迪和教益。 “我們拍這類電影不是商品而是精神,不能為了追逐商業屬性而虛構吸引眼球的情節,不能拍成‘神劇’,因而這次拍攝我更主要追求的是真、是理、是人物、是精神,試圖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故事的核心。”周耀傑表示。他以影片將“紅飄帶”作為電影的開端為例説,“紅飄帶”即“犧牲帶”,具有象徵意義,代表了共產黨人的初心:隨時準備着為革命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 談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刻畫,周耀傑説,人物是整個事件的主核,通過人物把故事講好是我們的追求,一切都要通過人物來表現,哪怕僅有三場戲的盧德銘也要讓他立起來。“劇中設定的人物一定要活起來,否則就失去其作用了。” 周耀傑表示,《覺醒年代》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了我黨建立之初的艱辛,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我也期待《井岡星火》,能夠帶給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以更深層次的解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