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曆史的天安門,早在50年前就被拆掉重建了,你知道嗎?
天安門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是中國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自明永樂大帝遷都北京於1417年營建天安門(這時叫承天門)以來已經歷時600年了。
天安門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讓人們想不到的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天安門並不是600年前的天安門,而是在1969年被拆除重建的,這是怎麼回事?
600年的滄桑早已讓天安門殘破不堪,自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以來一直未進行大規模修繕,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天安門已經搖搖欲墜,於是在1956年對對天安門進行了一次大修繕,但是未能從根本解決天安門的問題。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2級的大地震,而震中距北京不過200多公里,這次強震加劇了天安門問題,原本天安門已經面臨地面沉降,地震加劇了城樓結構的變形,讓天安門變成了一座“危樓”。
邢台地震後,對城樓進行了加固處理,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直到1968年的對城樓的全面體檢,發現城樓的的損壞程度早已超過了原先的預計。
大殿正廳的兩根金柱都已腐朽,其中一根12米高的金柱已經朽空了將近10米,其他各種問題還有很多。體檢的結論就是:天安門城樓年久失修,久經戰火又遭受地震的衝擊,木質結構腐朽,結構已經變形,如再不採取措施會有危險。
為了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500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問題,經過國務院討論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原址重建。對於重建,主席要求保留原樣不動,周總理説要保留傳統元素。於是在這個基調之下開啓了天安門的重建工作。
在當時是環境下,重建天安門被視為機密消息,要絕對的保密,因此參與施工的工人都簽署了保密協議,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幹活,幹什麼活。但是這麼一個浩大的工程想保密何其容易呢,要保密最好的辦法就是建一個大“天棚”,把天安門全部包裹在其中,這樣外人就不知道了,而且時值寒冬還能保温。
但是將這麼大的一個城樓完全包裹起來,任務很艱鉅,尤其是工期比較緊張,不能按照常規搭建鋼管的辦法進行,因此工人們打破傳統做法,採用新思路,用杉蒿綁在一起,層層相連,然後用葦蓆搭建了一個只留一條送物料的循環馬道的巨大的“天棚”。這樣僅用時8天,創造了一個壯舉,而拆除的速度更快,僅用7天就完成了。
不過由於主席要求新的天安門“原樣不動”,因此拆下來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做了編號,登記造冊。而關於天安門重建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都是由周總理親自做出決定的,比如在修建時採用什麼樣的圖案,是用傳統的“金龍和璽”,還是採用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向日葵、延安寶塔,雙方爭執不下,經過周總理拍板説“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部分不要做改動。”這樣這些中國的傳統元素才被保留下來。
歷時112天,天安門完工,這麼快就完工,讓人們以為只是對天安門做了一次修繕,卻不曾相當這時的天安門已經是一座更加堅固的新天安門了。
雖然耗時短,但是質量卻把關得很嚴格,比如懸掛國徽就耗時半天之久。按照要求,國徽的位置必須與北京中軸線對齊,不能有一絲偏差。因為總理説要把國徽掛正,如果連一個國徽都不能掛正是會被他國嘲笑的。按這樣的要求,技術人員反覆測量調試,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時間才掛好。
用料:進口的木材,進口的黃金
因為中國的古建築都是磚木結構,需要用到大量的木材,當年永樂大帝建造紫禁城從全國各地採運木材,結果造成名貴的金絲楠木瀕臨滅絕,而這次城樓的60多根木材都是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的,因此中國能找到的合適木材都在海南島和雲南的原始森林裏運輸不便,因此直接進口。
城樓的油畫上需要貼金箔,由於油漆彩畫較多,足足用了6公斤的黃金,而用的金箔也全部是進口的。
1969年12月15日開工,1970年3月7日竣工,工期整整112天。其實重修後的天安門城樓比原先的高了87釐米,這是為什麼呢,不是説好的原樣尺寸不動嗎?因此經過550多年的沉積天安門下沉了,現在的才是真正的高度。而竣工後的天安門城樓同原先相比除了更新了,竟然沒有被發現是重新修建的。
不過到了今天,當年被視為機密的事情,也不過是人們口中的往事了。而天安門也因為一個市民的來信,早已對外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