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荒山變花海!看“三無村”如何“跳”上致富路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休閒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video.

  新華社成都3月28日電(記者任硌、張海磊、尹恆)開車行駛在川北丘陵間,層層疊疊的良田、錯落有致的民居、競相開放的油菜花……一幅幅春意盎然的鄉村美景圖映入眼簾。汽車拐進一個小村,遠遠便看到一片花海掩映着的“跳蹬河山莊”幾個大字。

  進入山莊,彷彿來到一片世外桃源,桃林、李子林間人影綽綽,賞花、散步、拍照,好不熱鬧。跳蹬河村黨支部書記胡江正忙着招呼客人。

  俯瞰跳蹬河村(2022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尹恆 攝

  跳蹬河村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因有條小河貫穿全村,以前沒有橋,羣眾往來兩岸要踩着河裏石礅子跳過去而得名。曾因“全村無產業、增收無來源、發展無帶動”成為遠近聞名的“三無村”。

  “現在我們已經跳躍着奔小康了。”看着村裏產業發展紅火,村民幹勁十足,胡江對這幾年全村走過的共富之路頗有感慨。

  2014年,因父親生病,常年在外工作的他返鄉發展。“當時村裏的地一半以上撂荒,坡上雜草高得人都沒法走,村民們能出去的都走了。”帶着為村子謀改變的想法,那一年胡江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幾個村幹部大多在外打過工,看着眼前屋裏皆是老幼、坡上盡是荒地的村子,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胡江説,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户讓農村充滿了活力,但隨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農村又面臨勞動力大量外出、土地撂荒增多的新情況。

  反覆的思考和外出取經後,他們決定以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村辦企業合作社發展水果產業。“把零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幹大事。”

  全村要轉型發展產業,但村民們還有顧慮。於是,包括胡江在內的幾名村幹部率先入股15萬元,整治撂荒地。看到村幹部的決心,羣眾逐漸加入。最終以土地、勞務、現金等三種形式入股,再加上用土地經營權貸款和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共籌資500多萬元。

  如今,經過幾年發展,昔日的荒山如今已經種植300畝桃園、320畝柑橘、80畝脆李、200畝套種蔬菜,還發展林下養殖300畝。每年從春天開始,村裏漫山遍野一片片花海。

  但“單賣水果賺不了什麼錢”的苦惱隨之而來。怎麼辦?胡江又打起花的主意,何不“以花引蝶”,讓村民們吃上“旅遊飯”?

  胡江的想法得到村民一致贊同。從2016年底動工,到2017年7月完工,由跳蹬河村村民自己規劃設計,自己施工建設,總投資235萬元,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跳蹬河山莊”村級酒店拔地而起。山莊共兩層,古色古香,集餐飲、住宿、會議、休閒等功能於一體。

  這是3月10日拍攝的“跳蹬河山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尹恆 攝

  隨之而來的“請專業管理團隊成本太高”的問題又一度困擾大家。胡江打聽到村民陳友英以前曾在外地酒店工作過,便請她到村級酒店負責管理,每月支付給她2000元的工資。如今,在跳蹬河村,不少村民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山莊的“供貨商”、服務員,還是合作社的股東。

  今年2月24日,是跳蹬河村2021年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分紅的日子。分紅現場,村民們依次在發放清單上核實金額、簽名、摁手印,美滋滋地把錢帶回家。當天陳友英也靠股份分紅、土地租金和工資收入領到了5萬多元。

  胡江介紹,2021年,跳蹬河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40萬元,其中羣眾共分紅100萬元,集體組織入賬40萬元,帶動村民就近就業50餘人。當年,該合作社還成功入選由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成為四川省入選的兩家農民合作社之一。

  “我家門前這條河,名字仍叫跳蹬河。共產黨架起致富橋,一路跳躍一路歌……”當地本土作家作詞的一首《跳蹬河之歌》在村裏廣為傳唱。

  “跳蹬河村‘跳上’共同富裕路靠的是共力、共情、共享!”站在山莊二樓,看着絡繹不絕的遊客,胡江不禁感慨,曾經那個冷冷清清的小山村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