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街頭鎮石柱村,老遠就看見一座如昂首俯伏的巨龍狀的山峯,這就是十里鐵甲龍。
十里鐵甲龍,原名綬帶山、寒石山(寒山、寒巖),位於天台城西三十餘公里,以其峭、雄、奇、險,洞穴眾多,與眾不同,而受遊客青睞。寒石山,又是中華和合文化代表人物和聖寒山子的生活場所,更是他的精神家園。
“寒山”為天台“寒石山”或“寒巖山”之簡稱。寒石山之名,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孫詵的《臨海記》:“(天台)寒石山,石室前有立石,參差五色,遠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竺曇猷傳》:“(赤城山)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餘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這是關於天台“寒石山”地名的最早記載。
寒石山,又名寒巖。宋陳耆卿認為:“寒石山,……寒山子嘗居之,今呼為寒巖。”
實際上,寒巖與明巖,兩巖相背而立,同處於一座寒石山中,只是所處的地理位置略有差池而已。可見,寒巖的概念外延有大小之分,大的乃因寒山子隱居,可稱整個寒石山為寒巖;小的則僅指寒巖洞天所在的山崖。
寒石山,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誠如明釋傳燈所説“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室不用瓦覆。”
寒巖洞,是天台縣境內最大的一個天然洞穴,洞高15米,寬48米,縱深78米,冬暖夏涼。因宋大書法家米芾曾在洞壁題寫“潛真”兩字,又名潛真洞,為唐代隱逸詩人寒山子的棲居處。寒巖,就因為寒山子隱居這裏達70餘年而名聞遐邇。
寒巖洞處於巖半,洞口被許多磐石遮掩,遊人不到洞口,難以窺見真容。洞口有巨石,名為宴坐石,平坦光潔,乃寒山子宴坐賦詩吟詠,撫清風賞明月之處。當豐幹、拾得來看寒山時,宴坐石就是他們三人詠歌鬥詩的地方。
宋太史章有詩《題宴坐石》雲:
白雲曾罩定中身,
石上雲歸不見人。
應有山神常守獲,
松風時為埽埃塵。
寒巖洞軒敞高大宏闊,氣勢恢宏。洞內相對平坦,最裏面部分,約佔洞內十分之一大小,相對於大部分面積來説,高起一米多,好像一個天然的講壇或者舞台。最神奇的還是這個舞台上有一眼終年長湧不涸的泉水。泉水清冽甘甜,炎夏之時至此飲用,沁人心脾,頓覺神清氣爽。這眼天然泉水,為寒山子長期隱居於此提供了生命之源。寒山子“久住寒山凡幾秋,獨吟歌曲絕無憂。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湧甘漿長自流”之句,則誇此泉水為“泉湧甘漿”。
他孤身一人居住在這個被稱為“寒巖洞天”巖穴裏,與寒石山的草木為伍,與猛獸為伴,山水草木成了他的摯愛。“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便是他內心被環境淨化的寫照。
寒山子踏遍寒巖的山山水水,“石室地爐砂鼎沸,松黃柏茗乳香甌。飢餐一粒伽陀藥,心地調和倚石頭”。“餘家本住在天台,雲路煙深絕客來。千仞巖巒深可遁,萬重溪澗石樓台。樺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繞山回。自覺浮生幻化事,逍遙快樂實善哉”。
如果説“山果度餘生”是寒山子生活艱辛真實寫照,而“心地調和”,“逍遙快樂”,“獨吟歌曲絕無憂”,則是他隱居在寒石山內心精神世界最真情的表達。
洞左巖壁奇險,有瀑下灑,名寒巖瀑。瀑布從高約百米的懸崖上噴灑而下,飛珠濺玉,蔚為壯觀。當夕陽西照之時,潭水反射,映諸巖屏,瀑布上方就會彩虹紛現,色彩絢麗多姿,“寒巖夕照”之名即由此而得,為天台十景之一。
寒巖洞右,宴坐石西面山崖,有石如植筍,蘿蔓縈綴。再往西半山上,兩崖對峙,中架一石橋,長可數尺。橋下冬夏無水,故稱旱石樑,又稱“鵲橋”。鵲橋高20多米,長約8米,四周險峻不可陟。徐霞客在《遊天台山日記》中描寫道:“循巖右行,從石隘仰登。巖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樑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清天台人齊周華有詩頌之:“生成仙橋七尺長,不勞烏鵲費毫芒。玉天曾怪無銀漢,教我呼為旱石樑。”
“寒山古洞寒山遊,今日寒山認得否?應以舊身來舊地,孤臣歸去白雲留。”這是徐霞客朋友陳函輝寫的《寒山寺》詩。陳函輝對寒山子情有獨鍾,自號小寒山,把自己當作唐寒山子的化身。
鵲橋左右各有一個小山洞,右洞距鵲橋約50米,洞不深,石色金黃,酷似十五的月亮,名為月亮洞。左洞與鵲橋極近,深數尺,洞頂橫亙着一根石樑,長約2米,碗口粗細,人稱小鵲橋。大小鵲橋,與月亮洞相映成趣,別有一番滋味。
更有龍鬚洞,號“台山勝絕處”。洞口呈葫蘆狀,高大超過城門,兩旁懸崖壁立,直立如削,勢若合掌,洞如巨甕倒立。
明巖也是寒山子主要活動場所。明巖與寒巖相背而處,倚山臨溪,峽谷深邃。《嘉定赤城志》載:“舊名暗巖,周顯德中更今名。巖前峭壁屹立,亦號幽石。其下,竅穴逶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步,怪石森然,上有兩峯倒側,號合掌巖。至重巖,盤石品列,即三隱嘯詠之地。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寒山子詩所謂‘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是也。”
大自然造化神功,人間有寒山拾得親如兄弟,明巖竟有連體寒山拾得石筍。在明巖入口處右手面山崖上,獅子洞口旁有一株石筍,高十多米,孤峯獨立。石筍形狀極像一位戴着僧帽的和尚揹着一個頭頂上盤着髮髻的道士,其頭、肩、手、身、腰等部位非常相像。
明代徐霞客《遊天台山日記》説“巖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可見在徐霞客來遊覽明巖時,明巖寺僧人曾明確告訴徐霞客,這個石筍是寒山、拾得。天台民間稱這個石筍為“和尚背道孺”或“和尚背道嫗”,俗傳聲音差異而已。
沿谷往裏,北有初來洞、朝陽洞,至山谷盡處,有一異峯獨起的石柱巖,高三四十米,四面凌空,直衝天際,俗稱“螳螂釣蟾巖”。
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隱身巖,俗稱“五馬隱”。相傳唐貞觀年間,台州刺史閭邱胤來國清訪寒山拾得。二人見閭邱胤到來,連説“豐幹饒舌”,轉身就走,出山門徑直往寒石山而去。刺史見狀,帶領官兵策馬追趕。一直追到明巖,忽見陡壁裂開,寒拾躋身而入,五馬窮追不捨,被夾在此巖壁中,從此留下“五馬隱”。如今,崖壁上尚有五馬殘跡清晰可辨。清齊周華有詩寫道:“閭邱太守剩遺蹤,休道仙家事鑿通。僧入石龕巖合掌,壁留五影馬嘶風。”
往裏有寒山紀念塔,據説這裏是“寒山子蟬蜕處。山滅後數日,有梵僧持錫杖於此尋覓,或問其故,對曰:吾拾文殊舍利也。故後人於此而建塔焉。”
神奇的山,滋養着神異的人——寒山子。因為他一生傳奇,無名無姓,隱居這裏70年的生活又神奇,林間石上題寫了數百首詩歌長留人間更加神奇。山峯、人物、生活、詩作無一不神奇。這些神奇交織在一起,催生出許多表現寒山拾得關心百姓疾苦,懸壺濟世,解貧濟困善舉的美麗傳説,如《鵲橋》《寒巖夕照》《神仙水》《放牧坡》《題詩壁》《隱身洞》《和氣湯》《拾得與黃精》《寒巖黃茶》《寒山老佛》《寒山子教書》《寒山牛》《寒山斗老怪》《寒山子賑災》《成人之美》《神龜守洞》《和合饅頭》等等。
寒山子(拾得、豐幹)詩歌,和這些神奇的傳説,以及寒山子神秘的身世、悽苦的生活構成了天台和合聖山的基本內涵,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敕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寒石山成為天台和合的聖山,成為和合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寒山、拾得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
作者:徐永恩
編輯:范家樂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