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10月9日電 題:百年“户兒家”講述新疆多民族和諧共居的生活
作者 史玉江
67歲的李紅秀是新疆阿勒泰市紅墩鎮薩亞鐵熱克村的農民,由她創立的“户兒家”民俗陳列館述説着當地多民族和諧共居的百年傳奇,也見證着時代的發展變遷。
“户兒家”始於1861年,已有百年曆史,是指當時從甘肅、陝西、山西一帶,遷徙至新疆阿勒泰市紅墩鎮闊克薩孜村一帶的40多户漢族農民。“户兒家”是哈薩克族牧民對這40户漢族人家特有的稱呼,又被稱為“老四十户”。
“這裏曾是一片荒灘,那時沒人長住。”如今農家院落林立的阿勒泰市紅墩鎮就是李紅秀所説的荒灘地帶。從那時起,“户兒家”們便在這裏安家,起居,勞作。
1966年,李紅秀從青海來到紅墩鎮,“剛來的時候住‘地窩子’,因為第一次住,走進去時差點摔倒。”李紅秀説,那時,家裏的衣服、鞋子、被子、糧食、奶牛都是政府給的。
李紅秀和當地的哈薩克族、蒙古族朋友同吃住,共勞作,相互學語言,時間長了就跟親人一樣。“老伴家幾個兄弟坐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説起哈薩克語,偶爾還會説些蒙古語,我能聽懂,但是説的沒他們好。”
1972年,李紅秀嫁到曹家。一張黑白照片懸掛在李紅秀家中。這張拍攝於1954年的照片中,是她丈夫的爺爺曹光一家25人。曹家是老“户兒家”,20世紀40年代,曹光收養了哈薩克族三個孤兒,並將他們撫養成人。
閒餘時,長輩們愛講“户兒家”的往事,那些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年輕時的李紅秀經常聽得着迷。“這些故事經常在我腦海中呈現。比如牧民向農民學耕種技術、農民向牧民學牛羊養殖的事就很有意思。”
李紅秀喜歡收藏老物件,爺爺奶奶用的走馬燈、縫紉機……她都留了下來。“在1980年,兒子想賣掉銅製的馬鐙,被我制止了。”
看着這些老物件,李紅秀就會想起過往,不管酸甜苦辣,總有割捨不下的情感,她希望給“户兒家”的後代們留着那段艱苦歷史的“物證”。
時間久了,老物件就堆在院內各個角落,“記得有根牛皮繩當時就放在缸子裏,結果被雨水弄濕後損壞了。”心疼之餘,李紅秀開始考慮騰個房子專門收藏這些物品。
2012年,在鄰里的支持下,李紅秀創辦了“户兒家”民俗博物館,煤油燈、狗頭帽、煙荷包、舊糧票、小人書等悉數收藏。其中蘇聯造的老式縫紉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她要用老物件再現“户兒家”百年生活與歷史。
百年間,天津商販、上海藝人、維吾爾族打饢人、回族大廚等,如“户兒家”一樣,先後在紅墩鎮“紮根”。
經多年的收集,館內陳列着“户兒家”從艱苦歲月相伴走來的漢、回、哈薩克、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所用的馬鞍、犁地器具、煤油燈、陶具等近300種老物件,其斑駁的痕跡彷彿在訴説着那段不朽的歷史。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李紅秀和周邊鄰居以老“户兒家”舊址為依託,創辦“户兒家”文化大院,開設“農家樂”,發展庭院經濟。如今,該院落從最開始的30平方米擴至200平方米,每天迎來送往各地的遊客。
百年來,“户兒家”從最早的40户,發展到現在3000多人的村落。李紅秀稱,“‘户兒家’家族成員由三四個民族構成的情況很常見,每個家裏都能找到懂二至三種語言的人。”
1861年至今,“户兒家”已傳了七代,總人數超過2000人,他們分別定居在阿勒泰、烏魯木齊、北京等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還有人去了海外。
“户兒家”民俗博物館常年免費開放,李紅秀既當管理員,又擔任講解員。如今,李紅秀已義務講解了十來年,她表示,要把多民族和諧共居的故事一直講下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