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趙乾坤】“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世界第一大旅遊市場。”“國產大型郵輪是全球開放合作的產物。”“國際郵輪公司有望訂購中國建造的大型郵輪。”多位業內人士信心滿滿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此刻,在位於上海的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廠,計劃於2023年交付的國產大型郵輪首制船已進入關鍵內裝階段,而計劃於2025年交船的國產大型郵輪二號船也已於8月在此開建。這意味着,國產大型郵輪實現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中國將很快摘取造船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在全球造船業,大型郵輪與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一起,被譽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副司長李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產大型郵輪的到來,將讓中國成為繼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後全球第五個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讓中國郵輪業從下游的旅遊服務向上遊的郵輪製造發力,並向全產業鏈發展。目前,在產業鏈本土化方面,佔據全球約90%郵輪建造訂單的意大利芬坎蒂尼、德國邁爾和法國大西洋三家船廠,其配套設備本土化率均超過80%。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國兵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未來,我國郵輪建造供應鏈本土化率將有望與歐洲船廠持平。
“得益於中國船舶工業長期堅持的發展原則,即: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造船大國和巨大市場的優勢;另一方面堅持開放合作,融入世界郵輪產業分工體系。中國船舶集團已探索出一種開放、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模式。”李毅補充道。記者從此次國產大型郵輪工程中,中國船舶集團發展郵輪產業的平台和總體責任單位——中船郵輪瞭解到,國產大型郵輪首制船就採用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
據介紹,國產大型郵輪有不少創新甚至全球首創的技術亮點。國產大型郵輪建造總承包單位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開發部負責人李嘉寧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特別是外高橋與海克斯康PPM聯合開發的‘三維一體化’設計軟件,已在全船應用,成為全球首創。”外高橋造船郵輪辦公室負責人易國偉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重量/重心控制、振動噪聲、安全返港是貫穿郵輪全生命週期的三大核心技術,目前,中國正逐步填補相關技術空白。
郵輪成戰略高地
中國已成為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的重要主體,2022年1月—8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郵輪產業發展,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郵輪遊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郵輪是中國由全球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重要標誌之一,大型郵輪將成為中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楊國兵解釋道,郵輪研製是高度系統化、集成化的“巨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與製造實力。大型郵輪造價超過10億美元,配套供應鏈涉及100多家戰略供應商、8000多家專業供應商,涵蓋120類成套設備、2000萬個零部件,是大飛機的10倍、高鐵的50倍。“建造國產大型郵輪,一方面將帶動本土船用配套企業進入郵輪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將吸引國際先進設備商在華投資,實現本土化生產。”易國偉也強調,發展大型郵輪,有利於鞏固提升船舶領域的全產業鏈競爭力,支撐國家戰略,帶動關鍵核心技術的體系突破與創新應用,增強我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海事新聞網站Marine Insight近期的一則報道中曾用“更綠色的漂浮城市”來形容二號船。對此,李毅特別指出,綠色智能是中國船舶工業未來的另一重要發展方向。“在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前進的路上,相關部門還需加強配合,鞏固優勢,補齊弱項,堅持綠色智能和高質量發展方向。”
延展中外經濟鏈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和上海社科院聯合發佈的《郵輪對中國的經濟貢獻》研究顯示,到2035年,郵輪對中國總體經濟貢獻值有望達近5500億元人民幣,其中,15%來自新造船和船舶維修。鄭煒航表示,國產大型郵輪將提升郵輪業對中國經濟甚至全球產業的貢獻度,中國的郵輪經濟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國產大型郵輪建造、國際郵輪公司的本土採購和‘總部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將帶動中國郵輪經濟的整體發展。”皇家加勒比集團高級副總裁、亞洲區主席劉淄楠表示,“國際化是郵輪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國產大型郵輪將增加中國市場參與國際郵輪經濟發展的優勢,增加對國際郵輪企業在華投資發展的吸引力。”
由於大型郵輪具有“船+酒店+娛樂”的交叉化、定製化產品屬性,其發展將有力帶動餐飲、零售、旅遊等岸上經濟的發展和相關設施的建設。據易國偉介紹,外高橋造船已跨行業、跨地區吸納超500家全球供應商,並且在郵輪內裝領域與來自美國、意大利的54家服務商建立合作。“大型郵輪是海洋經濟的重要補充,郵輪建造可對船舶修造、母港、零售等相關產業鏈帶來 1∶14 的推動作用。”
楊國兵進一步強調,郵輪產業具有天然的開放性和國際性,“船港城人”一體的郵輪是世界經濟和產業合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和實現領域,國產大型郵輪則是全球開放合作的產物。“研製端,我們與芬坎蒂尼集團合資組建了中船芬坎蒂尼合資公司;運營端,我們與嘉年華集團合資組建了中船嘉年華合資公司;供應鏈端,建成支撐郵輪工程總包和自主運營的本土供應鏈體系架構。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國產大型郵輪的建造將有助於推進國家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楊國兵説。中國將成第一大市場
“疫情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郵輪市場,日本的郵輪市場規模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劉淄楠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作為亞洲區的負責人,劉淄楠所在的皇家加勒比,是目前唯一堅守亞洲水域的國際郵輪集團,多年來也參與並見證了中國郵輪業的繁榮發展。“中國成為發展最為快速、成功的亞洲郵輪市場,得益於一直以來中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開放、透明和公平的國際營商環境等。”
據他介紹,2006年到2019年,國際郵輪行業先後在華部署了23艘郵輪,平均每年在中國市場的營銷投入高達36億元人民幣,從而創造了中國郵輪市場高達52%的年複合增長率。根據《關於促進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35年中國郵輪市場將達到每年1400萬人次的規模,成為全球第一大郵輪市場。“隨着國產大型郵輪的交付和啓用,這一時刻或將更早到來。”劉淄楠説。
而鄭煒航則向記者分享了三大國際郵輪集團總裁都曾經提到的另一組數字——2030年中國郵輪遊客數量將達1000萬人。“這樣的郵輪旅遊市場規模需要幾十艘郵輪來支撐,屆時,中國建造的大型郵輪將進一步融入國際郵輪產業供應鏈。”對此,劉淄楠也認為,未來,國際郵輪公司有望訂購中國建造的大型郵輪。
中國構建本土郵輪生態體系、實現郵輪業向高端突破的兩個“火車頭”分別是郵輪自主運營和郵輪本土建造。楊國兵認為,目前郵輪運營這個發動機仍在怠速運轉——受疫情影響,過去3年郵輪運營市場陷入低迷。而郵輪建造正在加速發力,為郵輪業務騰挪出時空上的迴旋餘地。“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也是世界第一大旅遊市場。我們對於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楊國兵説。
明年坐國產郵輪旅行
來自中船嘉年華的資料顯示,明年秋季,國產大型郵輪首制船便將交付運營。也就是説,最快明年,遊客就可乘坐國產大型郵輪去旅行了。
此前,中船嘉年華郵輪首席執行官陳然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曾透露,為提升乘坐體驗,在國產大型郵輪的首制船上,中船嘉年華將會打造沉浸式互動演藝、數字多媒體空間等新體驗和新場景。針對親子家庭,定製科學藝術類教育課程、親子娛樂體驗等親子主題產品;針對年輕客羣,交融東西方文化、接入虛擬與現實;針對新銀髮族,帶來更多社交屬性的娛樂活動、節日派對等。
為通過國產大型郵輪推廣中國文化,中船嘉年華還將在首制船上以多元形態重現中國歷史文化,並藉助數字技術讓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未來,首制船也將有望執航海上絲綢之路的郵輪航線。
而提及將於2025年交付的二號船時,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開發部負責人李嘉寧説,二號船是首制船的姊妹船,同樣配置16層的一站式生活娛樂區,包括劇院、餐廳、購物廣場、藝術走廊、水上樂園等。在多樣性和先進性上比首制船提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