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代著名仕女圖薈萃台北故宮:男性畫家如何“凝視”女性?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休閒

從文學到隨葬品,再到仕女畫,對女性的凝視,自古有之。

10月6日至12月27日,“她:女性形象與才藝”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圖為展覽海報

10月6日至12月27日,“她:女性形象與才藝”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覽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71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羣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具體勾勒歷代女性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風格面向;後者則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創作者,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

展品目錄

這71組件院藏精品自是精美絕倫。但關於此次展覽,我們更想探討,在中國深層的傳統文化機制中,作為凝視主體的男性畫家,如何觀察、描繪女性?漫長的社會變遷中,這種觀察與描繪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展覽現場

仕女畫只能畫貴族?

對今人來説,張萱和周昉絕對稱得上唐代畫壇的“明星畫師”。他們筆下的仕女雍容華貴、肥麗豐腴。也正是他們的推力,才讓仕女畫終於在唐宋時期成為獨立畫科。他們的畫作,也映射出在氣象宏闊的唐代,仕女圖是如何突破錶彰貞潔烈女、宣揚倫理道德的藩籬,反映現實的貴族婦女日常生活。

(傳)唐 張萱 《明皇合樂圖》 繪畫:29.5x50 書法:30.3x50.7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 卷 28.8x115

內人雙陸圖(局部)

此次展出的周昉《內人雙陸圖》(傳)中的女子,或擔水,或下棋,或搭肩圍觀,或佇立閒談,宛如一幅平淡的生活場景。張萱的《明皇合樂圖》則描繪了仕女侍奉唐明皇時的場景,人物清瘦,細而不膩,舒悦從容。

從展品來看,這兩位畫家確實也能配得上“明星”二字。同前代相比,他們表現了宮廷婦女的日常,人物形態多樣,或肥或瘦。他們擺脱裝飾性的表現技巧,寫實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僅能準確描繪出女性的體態、容貌、服飾等外在美,還能生動傳達其情思、性格、氣質等內在美,可謂形神兼備。

五代 浣月圖 軸 77.2x50.4cm

唐代仕女畫為後世開了個好頭,技法過硬,意境也很“過關”。五代至宋,順應時勢,步步突破,終於使仕女畫在宋代達到了頂峯。

宋 桃花仕女 冊頁 劉松年 14.2x24.9cm

宋 聽阮圖 軸 李嵩  177.5x104.5cm

五代至宋,仕女畫的題材從貴族擴展至各階層婦女生活。對女性的描繪,也更為多方位,多視角,更為細膩複雜的內心境界,更為多樣的審美情趣為發掘、賦予。此次展出的五代《浣月圖》揭示出五代仕女畫的特徵——傳達恍惚迷離的心緒和含蓄陰柔之美;而宋代劉松年的《桃花仕女》、李嵩的《聽阮圖》則説明,宋代的仕女畫開始進入文人畫的範疇,女性高雅的一面被髮掘,雖然仍受限於社會對女性品德(琴棋書畫)的要求,但其也終於在繪畫中真正地進入文化體系,成為可被讚賞的對象。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 軸 75.1x26

仕女畫如何衰頹?

或許,誰也不會想到,一片欣欣向榮,本應在歡騰中一路高歌的宋代仕女畫,竟成了這一畫科在中國美術史上最為高光的時刻。宋以後,雖然偶有振興,某些方面稍有發展,總體卻不可擋地衰頹起來。

元 趙孟頫 吹簫士女圖局部

元 衞九鼎 洛神圖 軸 90.8x31.8

元代,政權更迭,“異族”入侵,取象於外,重在表達對象氣質的人物畫,不再喜歡隱晦曲折、託物詠懷的元代文人畫家利用。仕女畫陳陳相因,風格無太大突破。即便是流芳百世如趙孟頫般的大家,亦只能在白描的技法上有所提升。此次展出的趙孟頫《吹簫仕女圖》即體現了這點。

明 唐寅《畫班姬團扇》及局部 軸 150.4x63.6

這種傾頹之勢,在唐寅、仇英、陳洪綬這三大“力將”的努力下,才稍稍有所緩解。在此次展出的唐寅《畫班姬團扇》中,便可看到其獨創的“三白法”(在美人額頭、鼻子和下巴三處染上白粉),嬌豔十分。唐寅的仕女畫形成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通過題跋,將深刻的思想情感在畫面中表達出來。這對前代仕女畫可謂不小的突破。仇英的仕女“淡妝濃抹,無纖毫脂粉氣”,有仇派仕女之稱。而陳洪綬則可稱力挽人物畫頹勢,他筆下的仕女誇張變形新格,創造了高古奇特、迥異傳統的女性形象。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局部) 卷 全卷30.6x574.1

唐代仕女貴氣,宋代仕女高雅,明代仕女嬌豔高古,清代仕女獨闢蹊徑,造型趨於柔弱媛婉、風姿綽約,以“弱不禁風”的削肩、柳腰、瓜子臉為時尚,且並不排斥西畫的優秀技法。此時,仕女畫趨於世俗,有些畫家如任伯年,將傳統文人的雅緻與民間美術做了很好結合,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

明 陳洪綬 仕女 冊頁 24.3x31.1

民國時期,國難當頭,國民奮起反抗,畫壇已隨之而上,仕女畫中,女性的力量美被發現。林風眠的《紅顏將軍》、丁衍庸的《木蘭從軍》及程芥子的《公孫大娘舞劍圖》體現了這點。

民國 林風眠 紅顏將軍 單片 69x68.2

民國 丁衍庸 木蘭從軍 軸 71x45.5

從貴族到平民,從慵懶到力量,仕女圖歷經千年,消長浮沉。作為“他者”,被凝視的女性,在男性畫家的筆下,始終受到社會審美趣味和歷史環境的影響,成為一種理想化、模式化、概念化的產物。這種現狀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時至今日,當“仕女”概念不再適用,仕女圖的研究何去何從,也許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