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齋堂島遊記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休閒

剛來青島市黃島區的時候,就有黃島這邊的朋友向我推薦旅遊的景區,其中之一,便是齋堂島。時間匆匆,轉眼幾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去齋堂島的願望一直沒能實現,這成了心中隱隱的遺憾。現在的黃島區,也叫西海岸新區了。

2022年6月2日,在夫人提議下,我驅車前往。

齋堂島位於黃島區琅琊鎮東南方向的黃海水域,面積只有0.46平方公里。要到齋堂島去,必須先到琅琊港碼頭,然後乘客船過去。從黃島西區到琅琊碼頭,大約37公里的路程。去之前,我諮詢了琅琊鎮的一位朋友,他告訴我,最早的一班客船,是早上7點。於是,我早早地吃了早飯,6點半就抵達了琅琊港碼頭。

剛到達的時候,碼頭上人還不多,只有一位乘客等候在那裏了。經攀談知道,他是琅琊鎮桃園村人,平時往來內地和齋堂島之間,做些海產品生意。他告訴我:“去島上的客船,每天有五、六班,去的時候,到船上購票,遊客每人15元,島上的居民每人1元。島上的人,超過60歲,就免費了,這就象在內地乘坐公交車一樣。”

交談間,陸續來了一些乘客,有的手持釣魚竿,拉着冷藏保温箱。我問站在我身後一位釣魚人,他説:“我是青島的,到齋堂島釣魚玩。天熱了,釣的魚要放保温箱裏,不然就變質了。”我問:“能釣到什麼魚?”“主要是黃花魚、黑頭魚。”他説。

客船7點準時靠近了碼頭。在工作人員的保護下,大家依次登船,來到船倉的座位上坐下。從碼頭到齋堂島,距離很近,五、六分鐘的時間就到了。

踏上齋堂島的碼頭,走過一條几百來的通道,便登上了這座神往已久的海島。碼頭通道的盡頭,立着一塊醒目的石碑,上面刻着“齋堂島”三個大字,下面是一行小字,仔細一看,落款為“山東省人民政府”。

由於是首次上島,對旅遊的路線不熟悉,又沒有導遊,我便走進附近的一家便利店詢問。老闆極為熱情,怕我弄不明白,他從店裏走出來,指着南面的山:“從向南的這條路,一直往前,就可以上山了,繞山轉一圈也用不了很長時間。從山上下來,你可以到北邊的村裏轉轉,感受一下海島魚村的獨特風情。”

沿着商店老闆指引的路線,又拐了幾個彎,便來到山腳下,正式開始了巡山觀光之旅。

最先遇到的,是一座廢棄的軍營,現在已經改造成遊客接待處了,但用石頭砌成的大門口外邊,依然掛着“軍事管理單位”的牌子,我想,這可能是招攬遊客的宣傳之舉吧。據説,幾十年前,這裏曾有過守島的駐軍,後來撤防了,留下了這座軍營。兩排堅固的營房,用石頭和磚砌牆,前面那一排的後牆上,依稀可見當年用紅色油漆塗寫的標語“一心為革命”,帶着鮮明的時代印記。營房的每一間屋子裏,都擺放着幾張單人牀,有人或站立,或坐在牀沿上。我問接待處的一名工作人員:“營房現在幹什麼?”“駐軍很多年之前就撤了,這裏現在可接待遊客住宿,今天住在這裏的,是一家企業員工來進行拓展訓練的。”他回答道。

離開老軍營,繼續前行,有時沿着石塊鋪就的台階,拾階而上,有時是狹窄的土路,但土路並不鬆軟,底下也是半裸的山石。在一棵大槐樹的籠罩下,有一座大型塑像立在路旁,我端詳了半天,沒看出是什麼形象,便趨前詢問一名帶着“護林防火員”袖章的山林工作人員,他説:“這是‘美人魚’的塑像。”於是,我再次來到塑像前,這回一下子看出來了這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寬大的魚尾擺下來,纏放在塑像的底座上。只是我不知道,這“美人魚”有什麼象徵意義,或許是祈求平安和吉祥如意吧。

崎嶇不平的山路,行走起來有些累,走一會兒,我便在路旁的石凳上坐下來休息。正在四處張望間,只見一塊巨大岩石下,有個山洞出現在眼前,一種神秘感油然而生,我便起身小心翼翼地走進洞裏,洞口裏面,一條石洞正直向前,看不到盡頭,另一條則往一側延伸開去,不知所終。山洞裏並無遊人留下的痕跡,我亦不敢貿然前行,便退了出來,不遠處,山坡上,又見有幾個小窗户樣式的出孔。我疑惑,這山洞莫非早些年“備戰備荒”時挖的防空調?

山上的植被極其茂密,有許多的樹種,有黑松、槐樹、梧桐、柳樹、柿樹之類,黑松的數量最多,還有些我叫不上名字,加上齊腰深的雜草,漫山遍野生機盎然,有些枝條纏繞在小道上,擋住了前面的路徑,須用手分開方能繼續前行。腳下靠海的一邊,有鏈式護欄,下面則是懸崖峭壁,海水撞擊着岩石,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這響聲,又在這山林間迴盪。從密林的縫隙中向遠處大海的方向眺望,蔚藍色的大海碧波盪漾,讓人心曠神怡!此處,道路的一側,-塊巨大的山石上,“聽濤”二字隱約可見,暗紅的字跡,略有斑駁,不知書寫於何年何月。

再往前走,是一道石門。從一邊的石頭上刻着的文字來看,這道石門叫“南天門”。穿過南天門,台階愈加蜿蜒,靠山一側的平台上,卧着一尊“太公施法”的塑像,塑像底下,有幾句詩:“英明太公姜子牙,直勾垂釣在海涯;保朝護政神仙頌,施法除邪傳佳話。”這塊石碑已有些破碎,上面的個別文字也不太容易辨認了。“在海涯”的“在”字,是我猜測出來的,似是非是。

再往前走,就繞到山的南面了。在如刀削一般垂直的峭壁之上,有一座塔,叫“靜海塔”。塔不算高大,但塔的下面,就是萬丈深淵,靠近塔,就有點讓人不寒而慄了。

轉到山的東面,是一尊“始皇觀海”的塑像,秦始皇面朝大海,目光凝視遠方。與前面的塑像一個模式,底座下也有一首詩:“始皇東巡吉靈山,觀海遨遊氣宇軒;徐福求仙從此過,勸母來島齊休閒。”看到“吉靈山”三個字,我突然想到,剛進山時,一位長者告訴我,這座山也叫“雞龍山”,因為從天空鳥瞰,這山有些雄雞的形狀。莫非“雞龍山”,亦寫作“吉靈山”?

相傳中,秦始皇與這座山有着不解之緣。在山下時,一位當地人曾告訴過我島名的來歷:當年秦始皇的侍從,來此山求仙齋戒,山上建有齋堂,於是,這座海島,就叫齋堂島了。還有一種説法,秦始皇把他母親送到這充滿仙氣的山上,建堂齋戒,把此島叫齋堂島。據説,古時的齋堂,在“文革”時期拆除了。但我想,拆除了的齋堂,是否就是秦始皇時候建的,恐怕也未必是。

過了“始皇觀海”塑像,走不多遠,又有一座海神的塑像。“天神之第波塞冬,巡邏四海萬疆中;除惡揚善恪盡職,世人推崇千古名。”我才疏學淺,對傳説中的海神,我沒有更多的瞭解,對詩中“波塞冬”,我亦不解其意。

在山的東北角,有龍王廟遺址,但有兩間房舍,是新建的。過去這裏曾有龍王廟?

慢悠悠地從山上轉下來,大約用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折返向北,去參觀海島漁村的村容村貌。

島上只有一個行政村,隸屬於琅琊鎮,分前、中、後三個自然村。從山腳下的自然村,向北走,經過一條寬闊的濱海路。路邊,隔不遠就立着一塊各具風格的標誌牌,上面寫着漁家餐飲店的名字。此處的位置應該就是“中”自然村了。見一位大姐正在涼曬衣物,我走過去,問:“這條路叫什麼名字?”“沒有名字,我們村的人都叫它‘大路’。過去,沒有這條路,這個地方是淺灘,後來為了連接幾個自然村,人工築起來的。”

沿着這條大路往北,最北面,就是島上最大的自然村了,村委會就在村前。

村頭,還立着一面大石碑,上面寫着“飲水思源”幾個大字,背面是飲水工程的簡介。我正看這碑時,一位老年男子從此經過,他告訴我:“過去,村裏人畜吃水非常困難,就靠打井取水,遇到乾旱的年份,井裏也就取不到水了。後來,在政府支持下,建了海底輸水管道,這才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的歷史。”

漫步街巷中,但見樹木枝繁葉茂,房前屋後鮮花盛開,家家户户零星種植的小菜園綠油油的。農舍建在一片嶺地上,依地勢而起伏錯落。在一家的院落裏,有棵古老的榆樹,看樣子有些年分了,在粗大的樹幹上,又生髮出新的枝葉,枝葉從石砌的牆內探出,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返程的時候,在海島的碼頭上,有位在客船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就是這個漁村的本地人。他説:“俺村300多户,不種地,以打漁為生。但現在在島上住的,多是50歲以上的年紀大了的人,年輕人都到島外住了。過去,村裏還有一處幼兒園,一處小學,後來收不起生來了,就撤了。現在孩子上學,都在島外。俺村多數姓肖、姓石,據老一輩人説,明清的時候,就過來立村居住了。”(2022.6.3)

壹點號慧子爸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