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巷子與津門老街上的金融往事
◎申哥
在您以往的旅行經歷中,將天津放在怎樣的一個位置?天津給您留下的最深印象又是什麼呢?問題一出口,回答的人或許要思索一下。天津城區距離北京只有130多公里,乘坐京津之間的城際高速,半個小時就能抵達。早上起來出發,晚上打道回府,一天時間就能完成一次出京之旅,而且去的還是另外一座直轄市。那麼,來到天津,您會去哪兒?
前些時日,我決意做津門主題遊——尋訪對比京津兩地的文化風景。第一條線,選定了京津兩地曾經金融大道上的眾多銀行。
到天津,從位於河北區的天津站站前廣場出來,您會看到不遠處的海河,以及海河北岸的世紀鐘。得,天津的海河風貌,便呈現在您眼裏了。由距離天津站最近的鐵橋,也就是解放橋(昔日名曰“萬國橋”,因臨近法國租界,又被稱為“法國橋”)跨越海河,便來到了和平區的解放北路。也就是從這裏開始,我們尋找“北京兄弟”的探訪之旅,便拉開了序幕。
鹽業銀行
京津兩地的它,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解放北路,被稱為“用黃金和白銀鋪滿整條街道”的天津“金融大道”。這裏曾經擁有的銀行數量之多,資金之雄厚,被舊時報刊譽為“津門華爾街”。待我漫步於解放北路的時候,見到一塊塊標註着文保單位名稱的標誌牌時,恍然覺得自己就身處北京的東交民巷,或是西交民巷,抑或前門外西河沿與廊坊頭條一帶。
回到解放北路,自北往南,行之不遠便是赤峯道,向東走去即看到鹽業銀行舊址。這座鹽業銀行可是20世紀上半葉的著名中資銀行,其金融輻射區域遍及長江之北地區。且慢,北京不也有家“鹽業銀行”嗎?它就位於西河沿的街巷北側,與著名的交通銀行毗鄰而居。在這兩座銀行的對過兒(南側),是晚清時期開設的北京勸業場,以及前些年開設的“北京坊”等。
京津兩地的鹽業銀行,是不是一回事兒?原來,它們還真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作為大哥的,是北京的鹽業銀行。作為兄弟的,則是天津的鹽業銀行。民國四年(1915)初創之時,鹽業銀行的總部就設在北京。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8月,鹽業銀行的總部移至天津。待民國廿三年(1934)6月又遷至上海。上海的鹽業銀行,位於黃浦江畔的北京東路上。
鹽業銀行的總部為啥要遷?這裏面是有一些必然因素的。想當初,是張鎮芳創辦了鹽業銀行。
張鎮芳乃何許人也?他是河南項城人,與袁世凱同鄉。但張鎮芳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可不單是同鄉那麼簡單。張鎮芳的姐姐嫁給袁世凱的兄長。張鎮芳本人的辦事能力,又得到了袁世凱的賞識。有了袁世凱的提攜,張鎮芳的人生便風光無限起來。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的直隸總督之職被朝廷拿掉。為了給自己留後路,袁世凱推薦張鎮芳代理直隸總督。張鎮芳的精明幹練,讓他在這個職位上穩坐了四年多,最終成為清朝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進入民國之後,對張鎮芳極為賞識的袁世凱又讓他擔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此後由於仕途不順,張鎮芳便投身金融業,主持了由官商合股興辦的鹽業銀行。因為張鎮芳的子嗣都夭折了,於是將胞弟張錦芳的兒子張伯駒過繼了過來。
張鎮芳主持的鹽業銀行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民國五年(1916),張鎮芳的最大靠山袁世凱病逝。兩年後,張鎮芳因參與張勳復辟而被捕,其總經理的職務改由當時的天津造幣廠廠長吳鼎昌繼任。1932年張鎮芳去職後,吳鼎昌又兼任董事長職務。天津造幣廠創辦於晚清時代,是製造北洋時期銀元,也就是製造“袁大頭”的最重要場所。
近代天津又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之一,將鹽業銀行總部遷至津門,也成為順理成章之舉。當然,張鎮芳辭去鹽業銀行董事長職務,還要再等到民國廿一年(1932)。
保商銀行
“保商”的名字,確是出於保護商人們利益之需
當我沿着赤峯道迴歸解放北路,十字路口偏西北的位置,便是天津的保商銀行舊址。説來太巧了,這所銀行於北京的“同胞兄弟”就坐落在西交民巷東段,目前是中國錢幣博物館的場地。
京津兩地的保商銀行,到底誰是老大?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説起。
就在那一年,天津發生了嚴重的“布匹危機”。到了宣統二年(1910),為了清理天津商人所積欠的洋款,維持天津地區華洋之間的商務往來,德國人馮·巴貝與葉蘭舫等中國商人合作籌資4000萬兩白銀,創辦了北洋保商銀行,並在解放北路的銀行原址上辦公。“保商”的名字,也出自保護商人們利益之需。
到了民國八年(1919),保商銀行初創時的任務已然實現。此時,由於德國在一次大戰中戰敗,德國人馮·巴貝撤資回國,北洋保商銀行遂成為中國第一傢俬營獨資銀行。不久後,銀行股東們決定,該行在民國九年(1920)改組為普通商業銀行。由曾經擔任中國銀行總裁、民國政府財政總長、國務總理並攝行大總統職務的周自齊出任董事長。此後,保商銀行在北京安了家,且一直維持到民國廿六年(1937)“盧溝橋事變”。
正金銀行
京津兩地舊址都是網紅打卡地
繼續沿着解放北路往南走。哎,東方匯理銀行,好熟悉的名字!在北京的東交民巷內,也有一處東方匯理銀行的舊址。這家銀行是1875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一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時間是在光緒初年。最初它的分行設在香港,後又進入上海。隨後,東方匯理銀行又在廣州、漢口、瀋陽、北京、天津、廣州灣(也就是如今的廣東湛江)、昆明建立了分行。這家銀行在近現代中國的金融業務,一直持續至上個世紀中葉。
再往南走,又遇到了熟悉的名字,就是“橫濱正金銀行”舊址。在北京的東交民巷,也有一處“正金銀行”舊址,那可是東交民巷區域內三處重要打卡地之一啊(另外的兩處,分別是聖米厄爾教堂和法國郵政局舊址)。而今,正金銀行的門口與外立面牆體上,還掛着“中國法院博物館”的醒目牌匾。
“正金銀行”是什麼來頭?這是一家創立於日本橫濱的外資銀行,創辦時間為1880年。正金銀行天津分行成立於光緒廿五年(1899),這家銀行是通過貸款、透支等方式來支持日商大量向中國華北輸出商品,以獲得廉價原料,牟取暴利的。
解放北路上的正金銀行建築建造於民國十五年(1926)。北京的正金銀行支行初建時間要晚於天津的支行,但保留下來的正金銀行建築卻要早於天津的正金銀行。這座建築修造於清宣統二年(1910),其位置是在昔日御河路東岸與東交民巷交口處的東北角。後來,御河由明渠改為暗溝,路段的名稱也變成了正義路。
日本橫濱的正金銀行1944年倒閉。京津兩地的正金銀行支行也相繼更換了主人。抗戰勝利後,北京的正金銀行支行曾是張恨水領銜的《新民報》編輯部所在地,後來還臨時作過中央財經委辦公地。天津的正金銀行支行則成為中國銀行的辦公用地。
匯豐銀行
開創瞭解放北路作為中國北方金融街的序幕
就在正金銀行舊址不遠處,英國匯豐銀行舊址赫然矗立。天津的匯豐銀行分行設立於光緒七年(1881)。有學者指出,正是這家銀行的設置,才開創瞭解放北路作為中國北方金融街的序幕。
昔日的匯豐銀行還在香港與上海分別開設了總行與分行。這可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一家外資銀行,天津每天的外匯牌價都要以匯豐銀行掛牌為準。據説,當時每天上午10點以前,以匯豐銀行領銜的外商國際匯兑銀行公會就會讓指定的外匯經紀人向各銀行兜攬外匯買賣,根據供求情況,並參考當日上海匯豐銀行的外匯牌價,從而確定天津當日掛牌的市價。天津租界的寓公們為了保險起見,也會把大量資財存入匯豐銀行,哪怕沒有利息也不在乎。
在津門匯豐銀行落成四年後,光緒十一年(1885)匯豐銀行在北京也成立了分行。晚清民國時期的北京匯豐銀行將主要存款客户定位於清政府及此後的北洋政府中的一些高層官員,商人次之。在中國的業務中,上海分行吸收的存款最多,其次就是後來居上、取天津而代之的北京。
匯豐銀行的北京分行於1953年停業,這也是外資銀行中停業最晚的。而今,位於東交民巷中段路南(與日本公使館舊址、東交民巷飯店即西班牙公使館遺址隔街而望)的匯豐銀行舊址已然不存,要想見到匯豐銀行在華北地區的遺蹟,您還得來天津。
麥加利銀行
就是您熟悉的渣打銀行
參觀過花旗銀行舊址,解放北路上給我的另一個驚喜是“麥加利銀行”,又是一處存在於北京東交民巷之中的外資銀行。麥加利銀行,好像沒聽説過?其實,它的另一個稱呼您或許有所耳聞,那便是渣打銀行。這家創辦於1853年、總行設置在倫敦的金融機構,是英國皇家特許的殖民地銀行。
其實,京津兩地的麥加利銀行,都不是該行在國內最早設置的分支。早在咸豐八年(1858),麥加利銀行便在上海設立了分行,併成為昔日上海最大的銀行之一。位於東交民巷使館區西側的麥加利銀行分行大樓,建造於民國七年至八年(1918-1919)。而天津的麥加利銀行分行大樓,建造的時間更晚一些,是在民國十五年(1926)。當然,麥加利銀行在天津開設業務的時間可並不算晚,其時為光緒廿一年(1895)。
花旗銀行
京津兩座建築的設計者乃是同一個人
沿着解放北路繼續向南,在經過了林林總總的一些金融機構之後,我居然見到了一座似曾相識的建築。仔細看它的文保標牌,上面刻着“花旗銀行舊址”字樣。怪道呢,北京也有一座同款建築,位於東交民巷西段路南,一直作為北京警察博物館來使用。待回去查閲資料,乖乖,京津這兩座建築的設計者竟是同一個人,乃著名的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作為著名建築設計師,在民國時代可是位風雲人物。墨菲先後規劃設計了滬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長沙湘雅醫學院、 金陵女子大學、 燕京大學、 嶺南大學等一系列大學。民國十七年(1928),墨菲受聘於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與一批外國顧問一起,參與擬訂了南京建設綱領性文獻《首都計劃》,並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規劃。他給京津兩地留下的建築,還有咱們聊的花旗銀行分行。
所謂的“花旗銀行”,不過是上海老百姓對於美資銀行的俗稱。這家銀行的前身之一,是1812年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在經歷了兩個世紀的發展、併購之後,它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
花旗銀行是上世紀初進入天津的,開始是由天津瑞記洋行代理。到了民國五年(1916)才正式開設天津分行,民國十年(1921)建造銀行大樓。及至民國卅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花旗銀行天津分行的資產被侵華日軍沒收。抗戰勝利後,這家銀行又重新開業,並取得了在天津外商銀行中的“霸主”地位,直到天津解放前夕。至於北京的花旗銀行分行建築,則建造於民國三年(1914),比天津分行的建築年長七歲左右。
俄華道勝銀行
近代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官方與外資合辦銀行
還在回味着匯豐銀行往事的時候,我又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中央銀行(天津支行)。中央銀行這個名稱出現於民國十七年(1928),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創立,掛着“中央銀行”招牌的銀行在國內重要城市都有。昔日的北平,是設置在西交民巷的。如今,中央銀行(北平支行)的舊址依然留存,與北洋保商銀行比鄰,並與其分擔着中國錢幣博物館的展覽任務。而在津門,中央銀行天津支行的舊址也在解放北路上,跟一大堆中外資的金融機構相互為鄰。
中央銀行舊址看罷,我偶然間回頭,眼前又冒出來一座外資銀行,名叫“俄華道勝銀行”。這家銀行的建築於今日北京並不存在,但不代表以前沒有過,就位於東交民巷西段路南。要説起這家俄華道勝銀行,故事也多着呢。
起初,手頭資金並不充盈的沙俄當局為了實現對華全面擴張的目標,一定要仿效其他列強開設銀行,但沙俄確實沒錢,於是便盯上了作為資本輸出大國的法蘭西。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俄法兩國共同出資、共同管理的俄華道勝銀行成立。銀行的資本總額為600萬盧布,其中的5/8由法國募集,其餘則由沙俄募集。資金雖然法國居多,但支配權掌握在俄國手中。
銀行建成的第二年,沙皇政府便派董事長烏赫託姆斯基到北京遊説,誘迫清政府從俄法借款項下撥出500萬兩白銀作為投資。這樣一來,道勝銀行便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與外資合辦的銀行。
到了宣統二年(1910),俄華道勝銀行又與另一家俄法合資的銀行——北方銀行合併,改稱俄亞銀行,彼時的中文名稱不變。
到了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位於俄國境內的總行被蘇維埃政權收歸國有,俄華道勝銀行的名稱便顯得名不符實了。此後,留在法國的巴黎分行被調整為總行,並繼續在中國經營。1926年巴黎總行因外匯投機失敗而清理,在華各地分行也隨之倒閉,所發行鉅額紙幣皆成廢紙,無數中國人因之傾家蕩產,俄華道勝銀行也因此欠下中國政府鉅額債款。就這樣,除了京津等地的建築物外,俄華道勝銀行灰飛煙滅。
金城銀行
被稱為長江以北的金融界“北四行”,北京舊址已無,天津仍存
在北京,與處在東交民巷西口附近的麥加利銀行隔棋盤街相望的,還有一座名叫“金城銀行”的中資銀行。這家銀行的位置,是在西交民巷的東段路南。只可惜,而今已經見不到北京的金城銀行舊址了,但天津還有。
這金城銀行,雖然會讓您感到陌生,但在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上,卻是一家聲名赫赫的中資銀行。它與前面提到的鹽業銀行,以及中南銀行、大陸銀行一道,被稱為長江以北的金融界“北四行”。在民國時期,除了位於北京西交民巷的大陸銀行之外,其餘三家的總部都曾設在津門。其中,也包括金城銀行。
金城銀行是怎麼出現的?它是由近代中國銀行家周作民於民國六年(1917)創立。金城銀行是傢俬人銀行,但它的股東卻多是當地的軍閥與高層官僚。由此看來,這位名叫周作民的金融家能力真是不容小覷。
因為運營得法,金城銀行市場拓展十分快速,先後在北方地區好幾個大城市設立了支行,其儲蓄金額甚至一度超出上海“商業服務存款銀行”,位居私營銀行第一位。1936年,金城銀行的總部遷到上海市,天津改為支行。
説到這兒,我確實感到有些累了,但京津兩地“金融一體”的話題還沒説完。我曾試圖尋找德華銀行的舊址,但這座銀行“狡兔三窟”,昔日裏到處搬家。在解放北路上,我至少知道金城銀行的舊址就曾做過德華銀行天津分行的所在地。當然,被德華銀行使用過並留存下來的建築,現在還有不少。至於北京的德華銀行舊址,就在東交民巷東段路北,也就是而今東交民巷派出所所在的位置。在舊址對面,洗印過《西行漫記》照片的阿東照相館建築依然矗立。
供圖、繪圖/申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