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臘”不歡 湘南村莊靠臘肉增收十餘萬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休閒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隆冬裏的湖南村莊霧濛濛的一片,熏製臘肉的炊煙從家家户户的屋頂上升起。在湖南永州,黃家村距離其所在的東安縣有七十多公里,卻因村裏人的“老手藝”有了名氣。年關下,經過加工的三萬斤臘味,不只為村裏增收十餘萬元,也讓這抹家鄉味飄向了遠方。

湖南永州黃家村製作的臘肉。受訪者供圖

湖南人冬日裏的忙碌從11月就已經開始了。養了一年的豬,要在冬天殺,低温環境中的細菌少,時間和香料便能肆無忌憚地釀製特別的風味。到了年根下,年味也愈發濃郁,黃家村的村民一邊製作臘肉,一邊等着歸鄉的家人。

在湖南,地道的臘肉必須“晶瑩剔透”。瘦肉粉嫩配上近乎透明的肥肉,端上桌時,光影會在臘肉表面流動。“這是家裏的味道,我們村的臘肉,講究的是一個‘土’字。”唐秀科是黃家村的黨支部書記,他表示,村裏的臘肉、食材均出自本地,“這樣才有正宗的家鄉味,吃起來也讓人更放心。”

地道的湖南臘肉要求晶瑩剔透。受訪者供圖

與南方其他著名的“臘肉產地”相比,湖南臘肉的製作過程更加“隆重”。村裏幾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個專門用於臘味製作的“伙房”,能防火、保證衞生,也能隔絕外面饞嘴的小動物。

把臘肉高高掛在懸樑上,人們圍坐在正對臘肉的火塘邊閒話家常,把手裏的果皮投入火塘,就成了熏製的燃料。身子被火烤暖,臘肉的香味也會鑽進鼻腔,這是湖南村莊的臘月日常。

“熏製臘肉的樹枝也是有講究的。”唐秀科説,果木是用於熏製的最佳選擇,果木油脂少,臘肉熏製出來賣相會更好,色澤也更加晶瑩漂亮。臘肉未入口前,最重要的是上面的光澤,“不能是乾巴巴的,聞起來最好要帶一些煙燻味和肉香,油煙味太重可算不得是好臘肉。”

為帶動村民發展經濟,村裏曾考察了很多項目,但相比之下,只有臘味產業對於村民們來説最簡單,也最直接,“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基礎,這麼多年裏人們也都慣了做臘肉,準備年貨,培訓村民更多的在於規範流程,而從來都不用擔心大家的技術。”

唐秀科説,無“臘”不歡,在於這裏“萬物皆可臘”,人們選擇做臘肉的食材,從不拘泥於尋常的豬肉,雞鴨魚羊也是臘肉的“素材”。因此,除了土豬臘肉,兔子、豬血丸子等臘味也常常走進村裏的網上直播間,“有政府的支持,加上村民們的勤奮,三萬斤臘味走出村莊,今年為我們村集體大概能增收十多萬元。”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