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收藏即學會?可能不知不覺間,你的收藏夾裏已經躺了許多想看卻沒時間看、但是又滿滿都是乾貨的文章。可是收藏過後,你還會記得這些文章嗎?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碎片化時代下,人們的信息囤積心理。本文作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不妨來看一下。
你的收藏夾裏保存了這類視頻文章嗎?
- 不費力的自我提升|6個寶藏節目!零碎時間積累涵養
- 實用貼|22個無版權、免費、高清圖片素材網站集合
- 乾貨|那些不容錯過的好物
- 燃脂瘦身|十分鐘全身燃脂
- 情商提升必看|你是如何被高情商的人操控的?
圖片來自B站截圖
你的收藏夾裏有多少這類視頻文章呢?裏面是否還有到現在還沒學到手的呢?現在收藏普遍成為了大眾保存信息的一種方式。如今,一些視頻中也會出現 “一鍵三連”提示,收藏成為了評價傳播內容接受度的標準之一。
一、場景構建:電子版收藏收藏,即收集儲存。普遍意義上的收藏是指對有價值物品的保存珍藏。
一種收藏是民間收藏,民間有大量收藏家收集古董玩物,其都不外乎看中了藏品的物質價值、精神價值或者觀賞價值;另外一種收藏是國家收藏,比如國家圖書館對信息、知識類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整理、歸納、儲存,起到保存作用,以上都説明藏品的物質價值、精神價值或者觀賞愉悦價值以及所進行收藏活動的保存性功能。
現如今跨入信息時代,各大網絡平台、各類app裏大多都可以發現“收藏”這一功能,平台開發者們為用户建構了一個與物理儲存空間相似的數字儲存空間。用户的收藏活動也從線下發展到線上,收藏之物從物質載體變為數字信息本身。
圖片源於網絡
縱觀今日頭條裏的文章、知乎裏的回答、抖音裏的短視頻、b站裏的視頻等等,“收藏家”們留下的痕跡無處不在,各類信息都有所涉獵。雖然收藏的內容多樣,但都強調了收藏內容對“收藏家”的獨特價值。
二、敍事場景搭建:知識情境的塑造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中從媒介—場景—行為三個維度考慮媒介對受眾的作用以及論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媒介通過創造新的信息系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情境,使人產生了新的行為。[1]
艾瑞諮詢的《2020年中國在線知識問答行業白皮書》報告中顯示:2020年,泛知識內容行業發展已成千萬級別市場,而線上泛知識內容平台移動端網民滲透率已達86%,用户呈現出更願意探索、分享、呈現出積極上漲的趨勢,而知識內容平台和創造者則更嘗試於發掘更下沉市場、更多元化的場景佈置,使得知識獲取更能滲透進日常生活方方面面。[2]
圖片源於網絡
從報告中可以瞭解到:知識類內容在互聯網上已呈普及化,且網民對此需求度也高。另外,對於平台以及創造者也更願意多元化地滲透進市場,迎合以及創造更多需求。
以bilibili為例,據DT財經《2020年視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有超過8600萬“學生”在B站上學習,從2020年初至9月的統計,每月有近130萬個不同標籤類別的知識內容被觀看。[3]
其平台裏涉及到的知識類信息,有日常生活的實用技巧分享;購物平台的省錢技巧;考研、考公、四六級等學習經驗;美妝小知識;健身減肥類等,其都涉及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內容。
圖片源於網絡
媒介中知識場景的搭建,將學習這種私人場景從幕後轉移到台前被大眾所看到。對於用户來説,使用B站、小紅書、知乎等這類涵蓋了大量知識信息的分享類平台,可以讓他們隨時隨地切換到學習場景,達到即時學習的狀態。
三、用户對信息的收藏行為用户在各類知識之間來回穿梭,收藏行為隨處可見,並在各平台上建構屬於自己的收藏空間。但是,隨着收藏信息不斷累計,用户的收藏行為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
1. 信息囤積行為收藏成為現在儲存碎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為用户提供了一個無限制的數字空間。而人作為這個空間的使用者,肆無忌憚地去發掘知識信息,不斷地去填充這個“小小”之地。使這片無毛之地開始野蠻生長成為“遍地黃金”。
在微博、小紅書、知乎等中常會發現收藏的信息幾十上百,可最後連自己都忘記了自己收藏了哪些信息。用户就在這種無意識地狀態下不斷增加新的信息,使得收藏的數量越來越多,產生了信息囤積的現象。
圖片源於網絡
囤積本來就是一種適應性行為。從螞蟻、糞金龜,再到鼠類和人類,許多物種都以囤積食物來應對嚴酷的自然環境。也就是説,囤積行為是以應對環境變化所做出的本能反應,動物是把囤積食物作為應對多變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那麼,人類所產生的囤積信息這種行為也是為應對易變的環境所做出的本能反應。[4]
這種行為的背後反映了人對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失控感所產生的恐懼心理。在收藏的過程中,網絡媒介的使用技術幫助人們掙脱肉體這座“牢獄”,化身為“神經漫遊者”恣意馳騁於虛擬空間。知識情境的創建[5],讓我們擁有無限的可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但是,在“收藏從未停止,學習從未開始”這個大眾名言背後,反映了當前大眾的一些心理:
1)創造性的自我提升
用户的收藏行為,並非是漫無目的地展開,而是以自我為座標軸,以自我能力、目標為導向向四處搜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每個人依據自己的不同,搜尋的方向結果都是不同的。這種獨特的行為最終就是為了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2)懶惰、便捷心理
“十分鐘速成”“0成本”科學高效”等標籤,能夠非常迅速地抓住受眾眼球。在現在一個碎片化、高效的時代,人往往都會選擇直接、高性價比的方式去選擇所要接受的信息,想以此獲得高回報。
3)對知識的崇拜
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認為知識就是權力,社會秩序就是掌握知識的人憑藉知識話語對不掌握知識的人的規訓。[6]
這裏強調了其結果,擁有知識的人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改變人的認知。分析這其中的關係,或許可以發現人們所信服的不是擁有知識的人,而是這人所擁有的知識。以及自己擁有這知識時的想象中的自己。
4)掌控信息,向信息求取安全感
各平台上設置的“收藏”這類保存性功能或許就是為此而設計。各類速成課、技巧方法等信息的大量充斥,一時大量的信息不易完全消化和吸收。很多對當時感興趣的信息產生不願意放過的心態,收藏這一功能就為受眾提供了很好保存的途徑,貼合了將信息可控於掌中、隨時回頭學習查看的心態。
2. 收藏即學會:想象的在場與行動的缺席看到了許多我們可以以此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技巧,也收穫許多對自己來説有價值的信息,但時間、精力有限,在收藏活動過程中又出現出了“收藏即學習”“收藏即學會”“收藏即省錢”等“收藏即……”的網絡語言。這些都將收藏這一行為直接向結果轉向,省去了中間的行動過程。
圖片源於網絡
依靠於媒介技術,我們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當我們與媒介產生連接時,我們與媒介產生了一種從離身到具身的轉變。具身既是我們的身體向周圍世界的“外化”,也是周圍世界向我們身體的“內化”。[7]這種轉變讓我們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媒介成為了自身的一部分,自身也因使用媒介而忘卻周圍的環境以及身體的各種動作反應。
“收藏即學習”等這一系列短語的出現,實則是用户身體觀念被淡化,是媒介與人具身性的現象之一。用户將“收藏夾”與自己的身體聯繫了起來,而產生的一種“將知識收藏於收藏夾,就像知識裝進了人的大腦”的學習幻覺。
“收藏即學會”也許是無意使用,又或是有意調侃,都形象地表現了一種快節奏現代生活方式。當大眾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這個詞時,其實都是對所收藏的信息產生了某種情感聯繫,從而產生了對未來運用、吸取該知識後所達到的“理想中的我”的想象,以此取得情感上的滿足。
這類詞組的創造,一方面是人本身對信息囤積行為的一種極端化認識,是背離了收藏的初衷即獲得知識的一種無奈調侃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媒介與人的相融,使個人意識忽略了人自身的能動性,將所收藏之物內化於大腦,成為了個人的所有物,產生了短暫的“已學習”“已學會”的滿足感。
媒介搭建了讓用户能夠隨時獲取知識的場景,為用户學習提供了“物質保障”。網絡世界的收藏行為,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的“佔有權”,但如果我們不能消化、吸收,就永遠沒有獲得對知識的“使用權”。
參考文獻:
[1] 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 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在線知識問答行業研究報告[EB/OL].(2020-08-25)[2021-7-16].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637&isfree=0
[3]中國互聯網數據諮詢網.2020視頻趨勢洞察報告[EB/OL].(2020-09-03)[2021-07-16].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11793.html
[4] 杜建政,景衞麗.囤積症的行為心理特徵及相關因素[J].心理科學,2014(4):993-997.
[5] 劉婷.在線社交中的身體悖論[J].新聞界,2018(10):65-74.
[6] 常圓.印象、觀念、知識崇拜: 傳播的接受研究[J].編輯之友,2019(12):42-46.
[7] 芮必峯,孫爽.從離身到具身——媒介技術的生存論轉向[J].國際新聞界,2020(5):7-17.
作者:周霖;公眾號:羊村傳播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pTT8ym34H0ImmPpUSt5zw
本文由@羊村傳播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