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爾沁啃下沙地“硬骨頭”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休閒

科爾沁啃下沙地“硬骨頭” 本報記者 餘 健

人間最美四月天。驅車行進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以下簡稱“科左後旗”)的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項目區裏,樟子松、榆樹、山杏等植被迎面而來。行至山間交錯處,還能見到水草擁簇下的一片碧波,鳥兒在湖面上輕掠飛過。

“沿着林間道路開車繞上一圈,需要一個多小時,所見之處,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通遼市科爾沁區的攝影愛好者華維光説,他經常來科爾沁沙地採風,誰承想當初的沙漠景色,變成如今的林海風光。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中面積最大的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和遼寧三省區,總面積7762.5萬畝。其中,通遼市佔52.7%,是科爾沁沙地的主體地區,是全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

“過去沙塵暴一年要刮二三十次,一刮就是兩三天,風起之時,黃沙蔽日。即便門窗緊閉,屋裏也全都是沙土。”科左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回想起過去的情景,仍然心有餘悸。

華維光至今記得2013年夏天在科爾沁沙地拍攝到的一張照片:茫茫沙海中,只有一棵枯樹。“那種孤獨蒼涼的感覺讓我印象深刻。如今的科爾沁沙地已被一棵棵綠樹覆蓋了。”華維光説。

為擺脱風沙危害,通遼市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把防沙治沙、保護生態、發展林沙產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以年均綜合治沙2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892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624.3萬畝。

“我們在多年防沙治沙生產實踐中,確定了‘喬灌草相結合,以灌草為主;造封飛相結合,以封為主’的生態治理方針。總結推廣了生物經濟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鎖邊林等多種綜合治沙模式。還大力發展節水高效林業,不斷提高防沙治沙質量和成效。”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寶君説。在開展治沙造林的同時,通遼市不斷加大草原建設力度,促進草原修復,通過採取封禁保護、自然封育等措施,累計修復草原600萬畝。

華維光的相機裏記錄了很多人們治沙造林的場景。“在沙地裏種樹得把自己裹嚴實,不然就容易吃沙子,可是到夏天就會熱得很。我拍到過一位老奶奶帶着孫女治沙,她們一起挖坑、植苗、填土,一干就是一天,累了就在陰涼處歇一歇。畫面温馨而又充滿正能量。我覺得正是大家齊心協力治沙造林,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陳輝説:“在治沙造林過程中,我們將造林質量管理貫穿造林過程始終,努力實現造一片、成一片。現在植被多了,生態好了,時不時能看到野雞、狍子等動物。”

山上的變化,山下的村民感受強烈。努古斯台項目區附近科左後旗努古斯台鎮努古斯台嘎查村民沙日娜説:“養牛是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禁牧之後,我們的牛就圍在村裏面餵養,再加上治沙造林,沒過幾年草牧場的生態就好多了。”

記者從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瞭解到,截至目前,通遼市初步構建起了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功能完備的區域性生態防護體系,乾旱、洪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遏制。

“科爾沁沙地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全市整體來看,科爾沁沙地依然處在建設與破壞的相持階段、好轉與退化的可逆狀態,形勢不容樂觀。”包寶君介紹,下一步通遼市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繼續深入實施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不斷鞏固防沙治沙成果。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