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個國家的居民文化素質發展程度,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識字率”,中國現在的識字率是很高的,青少年識字率幾乎是100?你基本是見不到文盲。
但是,這是建國之後的事情,“掃盲”是新中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舊時代,中國的文盲率是相當高的,古代中國文盲率是多少呢?這個很難統計,但不識字的絕對是大多數,有人估計清朝光緒時期,標準較低的話,識字率大概算是男性30?5?女性2?0?這個數字已經是相當高了,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傳統基層社會的強大組織力,使得私塾普遍存在,但清末由於國力不振,加之廢除了科舉,這個數字直線下降;到了民國,那是文盲遍地,毛主席做的《尋烏調查》,尋烏縣能讀《三國》的人只有5?
掃盲運動會,誰先識字誰就可以先跑,中國的“掃盲運動”可謂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大概一大半的文盲,大家看到這個數據估計相當詫異:這社會還怎麼運轉?其實社會能運轉,封建農業時代,9成以上的人都是農民,他們一輩子種田就行了,不需要認字,社會生活相當有限。對於大部分農民來説,識字是一件幾乎沒有任何收益,卻要付出極大成本的事情。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各個民族識字率提升都是工業時代之後的事情,因為工業時代的社會運轉方式和農業時代不一樣,工商業是需要組織性和紀律性的,所以識字率飛速提高。
不過,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在工業化前夕曾經達到極高的識字率,以至於令全世界都為之詫異,這就是日本,日本的識字率是什麼情況呢?根據統計,日本江户時代嘉永年間(1850年),日本的入學率在70~86?間。
這是個什麼水平?中國不説了,那個時候正是嘉道中衰的時候,説説歐洲,大概同時期,英國入學率20~25?1837年),法國是1.4?1793年)。
注:青森縣位於本州島最北的苦寒之地,經濟發展最為落後,且多為一些文盲流民移民進去,鹿兒島縣在最南方,也屬於偏僻地帶。
教育學者八鍬友広《十九世紀的識字率調查》一書的研究結論是,在江户晚期,日本6歲以上兒童,能寫自己姓名者,男性約為89?女性約為39?能寫自己的姓名和村名者,約為63.7?能夠記賬者約為22.5?能夠寫普通信件者約為6.8?能夠寫普通公文者約為3.0?
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的《日本教育的現代化》指出: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全國,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都建立了寺子屋。根據不完全瞭解的情況看,在德川時期末期,估計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平民多少識了點字。
可能有些人覺得沒啥啊,日本識字率也不高啊,目前有些文章就認為“明治維新前日本識字率高”是虛構的,這實際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日本認識漢字的人不多,但能讀假名的人,非常之高。
江户時代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點:日本是有假名和漢字兩套文字系統的,日本漢字識字率都能比中國略高,那能讀假名的就更不用説了,進入日本的西方人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日本人驚人的讀寫能力。18世紀,日本人文化水準很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日本,女傭利用閒暇與自己的女傭友人文字通信,穿着寒酸的體力勞動者居然也能讀寫文字。考慮到同時代的歐美諸國的勞動者階級基本是文盲,日本這個事實是很驚人的。”——《埃爾貝號艦長幕末記》,1860-1862年遊歷日本的普魯士軍官所著
日本識字率這麼高,主要是得益於發達的基層教育“寺子屋”,“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時代讓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間設施(私塾),起源於日本中世紀的寺院的教育。當時武士階層的子弟往往被送到領地內的寺廟接受教育。
江户時代,寺子屋非常發達,有些是由神道教神職人員或者寺廟的僧侶經營,有些就是單身教師或者夫婦在家裏經營,到了1750年,寺子屋的學費已經非常低,即使是最底層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根據統計,19世紀30年代,日本全國有300家正式私塾,但寺子屋多達16000家。
19世紀中期,日本人的讀寫能力可能是世界第一。
寺子屋不是什麼高級的學校,只教習學生讀寫算能力的基礎上還教授地理,人名,書信寫作,以及和實際生活相關的技能技巧。
為什麼日本會有這麼發達的庶民教育呢?這當然和社會需要有關,社會安定,工商業發展,社會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根據統計,日本18世紀的城市化率大概是中國的兩倍。
江户時代有着發達的工商業
農民不太需要識字,但工商業是需要的,畢竟經營、記賬、組織生產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所以日本初等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增長,有了需求,自然就有了動力。識字率這個數據實際是反映出江户時代日本工商業的發達,社會的活力,實際上,此時日本社會的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清王朝。
而這,也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