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

公元79年,古羅馬龐貝古城毀於火山爆發,火山灰的瞬間填埋使這座城市保存完整,成為世界故城歷史上彌足珍貴的“活化石”。在我省,因大運河而興衰千年的大名府,則被稱為“東方龐貝城”。600多年前一場洪水,將曾三次為國都的“運河明珠”大名府淹沒並埋在地下。這座運河上的“東方龐貝城”有着怎麼的輝煌過往?古遺址能否重現天日?

明代大名府城牆

“大名”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公元前661年(距今2681年)春秋晉獻公時,掌卜大夫卜偃從 “魏 ”這個字中測解出來的,説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

行走大運河
大名府

歷史上的大名,興於隋唐魏州城,繁榮於唐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城。魏州,也就是今天的邯鄲大名縣。大運河開通後,魏州的漕運很發達,隋煬帝多次乘船巡遊,並賜名為“御河”。

大名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桂世輝:因為漕運使魏州城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迅速提升,從北京到杭州,大運河的首端和末端,因為運河孕育而產生的城市當中,唯一做都城的城市只有大名府。

行走大運河
現在大名縣縣域佈局,宋代大名府在縣城東部,明代大名府在縣城南部

唐朝大都督府的河北道設在大名,管轄今河南、山東黃河以北、京津冀全部及遼寧省的一部分,共18個州。如今,在距離大名縣東北方向3公里永濟渠古道西渠,依舊水流潺潺,景色宜人。在唐代時,這裏曾有三處碼頭,八個渡口,每日往來糧船、商船、水師船多達3萬艘。

大名博物館講解員李靜:大名藉助水運優勢不斷髮展起來,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繁華,唐朝中期人口達百萬,當時城牆一週是80裏。

行走大運河
宋代大名府舊址模型

到了宋代,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更是輝煌至極。北宋時,除了首都開封以外,還有三個陪都,統稱為“四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這是當時的四座“一線城市”。公元1042年,宋仁宗對大名府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增建宮城,添置百官,並建了大型宮殿,規模宏大壯觀,成為北宋第一個大都市,也是北宋北部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可惜的是,公元1401年,明朝建文三年,漳、衞兩河齊發大水,當時水位高於城牆,一丈多深的淤泥將整個大名府城埋在地下。從此,運河岸邊的一顆明珠被塵封。

行走大運河
明代大名府模型

大名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城牆管理處負責人高揚説,宋代大名府被水淹沒後,當時的明朝指揮使劉成便率領眾人在離舊址不遠處重建了明代大名府。

行走大運河
高揚接受行走大運河採訪組採訪

高揚:當時也是為了預防以後的水患,把這個城建成了“龜背城”,中間高、四邊低,四邊挖了四個大坑,下雨的時候或者有水患的時候,不會積攢在城裏,咱們這裏面有72條小街,在當時也是商賈雲集、非常繁華的地帶,現在可以看一下咱們的商鋪還是非常多的。

行走大運河
明代大名府北城門樓

行走大運河
行走大運河
大名府城內的市井生活

如今,明代大名府城牆經過修繕已重現往日氣勢,而沉睡地下600多年的宋代大名府,能否再現往日輝煌?大名博物館講解員李靜説,2006年,大名府故城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當地正在按照國家考古保護規劃及工作安排,着手開發大名府故城遺址。

李靜:北宋的首都是開封,開封這個地方也是經常被水淹,是城疊城,城壓城,沒有辦法考古,而我們這個城,淹了之後,是異地新建,上面全部是耕地,文物專家考古論證説,(大名是)中國最具開發價值的北宋的都城,考古發掘,也將填補宋代都城的考古空白。

不僅如此,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藴的大名縣,也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不斷塑造自我。

行走大運河
大名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趙衞廣:大名是大運河上一個重要的節點,也是重要的一個古都,按照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戰略規劃,未來大名將來可能成為一個可以觀光、旅遊、休閒、研學為一體的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來源:知河北

監製:嚴武軍

主編: 鄭巖許繼霞

編輯:史曉玲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0 字。

轉載請註明: 行走大運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