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近百萬!他在海拔4000多米,開火了3家咖啡館
去雪域高原開家咖啡館,看得見雪山,邂逅有趣的靈魂,想想都浪漫。
在川藏地區,還真有一個咖啡品牌,成功把情懷變現,開出了3家店,單店月營業額超30萬,被不少遊客稱為“西藏版星巴克”。
具體怎麼做到的?我和創始人日呷聊了聊。
作者 | 國君
海拔4800米的“川藏版星巴克”
“如果你要走川藏線,喜馬拉雅咖啡一定要去打卡。”
前幾天在朋友圈,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
問了一圈,在康定、甘孜,想找一間咖啡館坐坐,不管是當地人還是社交平台,都會推薦這家喜馬拉雅黑犛牛咖啡(以下簡稱:喜馬拉雅咖啡)。
喜馬拉雅黑犛牛咖啡
詳細瞭解後,我發現這個咖啡館,在當地是個傳奇:
第一,真正的當地網紅,而且已經紅了8年。在喝咖啡都很少的川藏地區,日均出杯量120杯,單店月營業額超30萬,這個成績放在北上廣,也不遜色。
第二,這個當地土生土長的咖啡品牌,卻有專屬的拼配要求。烘焙曲線、萃取參數、甚至咖啡機清洗、吧枱清潔等,都有標準的sop手冊,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顧客可以喝標準的意式咖啡,吃正宗的犛牛肉牛排,把藏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真正結合;
第三,看上去是做“一錘子買賣”的遊客生意,但他們能做到“顧客不滿意就退換”。甚至有的商品,不是在店裏買的,也能無理由退換;
第四,最重要的是,3家店分別位於康定、甘孜、理塘,在這裏喝咖啡,不僅看得到遠山和冰川,還能和理塘寺遙遙相望,吟誦着倉央嘉措的詩歌,度過一段浪漫的時光。(ps:甘孜店能看到雪山,理塘店位於理塘寺前的千户寨)
傳奇的經營理念,也讓消費者用錢包投了票:
起源於康定的喜馬拉雅咖啡,以咖啡+甜品+西餐+零售的產品組合,客單價超100元,3家店加起來月營業額近百萬,被很多遊客稱之為“西藏版星巴克”。
很多遊客稱之為“西藏版星巴克”
看得出,這家喜馬拉雅咖啡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在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更在於老闆現代化的經營思路,和西方精品咖啡理念接軌。
因此,它既能吸引大量前來打卡的遊客,又培養了一大批本地消費者,讓咖啡融入當地的日常。
在創始人日呷看來:“咖啡不只是一種浪漫的藝術、更是一門嚴謹的科學。”
但是,在沸點不到100度的雪域高原上,咖啡如何保證出品?當地文化和精品咖啡文化,怎麼做融合?我帶着幾個疑問和日呷聊了聊。
沸點不到90度,怎麼保證咖啡出品?
在高原上做咖啡,第一個考驗就是海拔。
當地沸點只有90多度,如何保證咖啡萃取的充分?如何做到產品的標準化?
日呷首先從咖啡機的篩選入手,“當時測試了十幾款咖啡機,都達不到高海拔萃取條件,最後選中的是意大利的諾瓦,只有這個調壓能適配高海拔環境。”
其次是咖啡豆的選擇,四大產區的豆子拼配出口感最優,找到國外的烘焙師到店測試,專門找到了適應高海拔萃取的烘焙曲線。
此外,在咖啡的萃取上嚴格要求,每天不同時段,如何調壓、每次萃取的水分比、萃取時間,每個值班咖啡師都要一一記錄。
咖啡萃取數據一一記錄
剛開店時,做咖啡不專業的日呷,從國外請來了咖啡師和甜品師,在他們工作的時候,把他們做每一款產品的配料、流程都記錄下來,製作成了產品sop手冊,幫助新來的咖啡師上手。
在運營上,只有3家店的喜馬拉雅咖啡,比不少連鎖店做得還好,比如早班值日表、晚班值日表、下午清潔內容……幾十項開市、打烊細節,事無鉅細。
而值日表中的每一項需要清潔的項目,都有SOP手冊,其“濃縮咖啡機清潔流程”、“吧枱清潔流程”、“地面清潔流程”等表格,精細程度令人肅然起敬。
也是因為這樣,很多外地遊客都會被咖啡的專業度“驚豔”,留下很好的印象。
特色文化和精品咖啡,怎麼做融合?
我發現,日呷在融合當地文化和精品咖啡的商業邏輯時,特別注意把握融合的“度”。
1、空間上,把藏文化融入第三空間
“喜馬拉雅在本地不僅僅是一座雪山,更包含了深層的信仰和文化,而黑犛牛是西藏在世界的代表符號之一,咖啡館代表了第三空間,我希望這個第三空間是藏文化特色的。”日呷告訴我,這是喜馬拉雅黑犛牛這個名字的起源。
在整個開店過程中,日呷都在努力去把兩種文化做融合,比如在康定的店裏,有一面石頭牆,是很多顧客的打卡點。
藏文化融入咖啡館,吸引顧客打卡
日呷告訴我, 這個石頭牆,就是參考康定傳統的木雅文化,當地的建築,大部分用石頭建設房子。
而理塘店,以理塘的房屋風俗為載體,融合藏式裝修風格和西方簡易風格。
2、產品上,做“適可而止”的在地化
在地化,指的是在線下門店中,以突出地域文化的裝修風格和食材靈感,強化品牌的地域標籤。
但所有的在地化嘗試,不是為了做而做,而是要一切從顧客體驗出發。
從顧客體驗出發,適當的在地化
在喜馬拉雅咖啡,牛排是正宗犛牛肉牛排,意大利麪用的是犛牛肉肉醬,手工商品材質也以原生態犛牛絨為主。
但喝的咖啡,卻沒有青稞,也沒有酥油,而是正宗的意式咖啡,因為在匯聚全球遊客的川藏,一杯有國際標準的意式,才是讓中外遊客都打call的選擇。
國際標準的意式,才是讓中外遊客都打call的選擇
曾經,日呷也嘗試過將酥油加入到胡蘿蔔蛋糕中,但顧客的反饋並不好。酥油的特殊味道,外地人很難接受,所以現在所有甜品使用的還是正常的牛奶、奶油等。
不管是裝修還是產品,喜馬拉雅咖啡,都在堅持“適可而止的在地化”。
在能提升顧客體驗,不降低運營效率的前提下,適當地融入在地特色,而不是一味強調地域標籤,本末倒置。
不是一味強調地域標籤
3、服務上,堅持“無理由退換”,不做一錘子買賣
喜馬拉雅咖啡的服務,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景點咖啡館”:
有顧客拿着在別處買的西藏5100礦泉水,進店要求退貨,日呷二話不説就退。
有國外的顧客説:我不試喝,不知道你的咖啡好不好。免費喝了之後,又説:你的咖啡很好,但我一天只能喝一杯。然後徑直離開,店員不會阻攔。
有顧客點了小杯,做好後又要換大杯,咖啡師立馬小杯送給顧客,再做一個大杯給他。
有顧客點了牛排,上菜後覺得不好吃,可以免費換一個別的菜,如果有差價,還可以退給顧客。
顧客不滿意就退換
日呷説:“顧客不滿意就退換,其實是我教給員工的一個服務態度。我想用極致的事例告訴他們,必須把服務做好。”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這樣的服務態度,讓喜馬拉雅的每家店,都至少有20個每天一杯咖啡的當地顧客。很多遊客來喜馬拉雅喝咖啡,一進門就説“我是聽了朋友的推薦專程而來”。
賠錢的咖啡館都是一樣的,沉迷於情懷,而無暇商業規律。
賺錢的咖啡館,卻各有各的門道。
比如喜馬拉雅咖啡,其實就是一個文化特色和標準化結合得很好的案例——
沒有沉迷於情懷,把地域文化凌駕於標準之上;
也沒有隻求效率,把個性淹沒在千篇一律之中。
堅持適可而止的在地化,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讓人有足夠的打卡意願,卻沒有喪失顧客體驗和運營效率——這值得很多行業人學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