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凌潤 通訊員 聶晶
6月4日,記者從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獲悉,該景區再添“康熙御碑”和“乾隆御碑”兩處歷史文化景觀,分別位於趵突泉和大明湖。
據瞭解,兩通御碑復刻品的內容分別是康熙皇帝南巡途經濟南府時親筆所書的“趵突泉詩軸”和乾隆皇帝親筆所書的《春暮遊歷下亭三首》。
康熙真跡面世促成御碑恢復項目
2018年7月3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山東博物館聯袂主辦的“中正仁和——走進養心殿”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養心殿是清代自雍正帝以後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集召見羣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羣。
為迎接故宮建成600週年,養心殿進行大修,故宮博物院將養心殿的幾百件文物進行全國巡展,而山東博物館就是第四站。
為了讓此次展覽更貼近山東觀眾,故宮博物院精心挑選了兩件與山東直接有關的作品,一是乾隆繪製的“岱廟漢柏圖軸”,另一幅是康熙皇帝南巡途經濟南府時親筆所書的“趵突泉詩軸”。
本次大展,反響強烈,吸引眾多觀眾。而康熙手書“趵突泉詩軸”引起濟南文史專家高度關注,並表達將作品留在濟南的強烈願望。
根據專家意見和社會反響,景區第一時間與山東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取得聯繫並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康熙這首《趵突泉詩》是描寫趵突泉詩作的代表之一。如今,既然真跡出現,應當刻石立碑,以彰濟南泉水文化之厚重。同時,原位於歷下亭內的乾隆御碑遺失,但有拓片資料存世,也應選擇適當時機予以恢復。
御碑石材建議使用本地青石,碑座、碑額、碑身圖案及尺寸參照現有御碑,以符合御碑規制。康熙御碑建議安裝到趵突泉附近區域,以方便遊客遊覽觀賞,歷下亭御碑建議恢復原貌,安裝在歷下亭中。
在論證會之後,景區通過省級有關部門與故宮博物院取得聯繫表達訴求。故宮博物院積極配合,提供了高清圖片供刻制御碑所用。同時,歷下亭乾隆御碑的拓片高清圖也從文化專家中徵集到。原始資料就位,選材及製作工作接續展開。
保護利用求新恢復歷史如舊
兩通御碑的內容確定為康熙皇帝的《趵突泉詩軸》和乾隆皇帝的《春暮遊歷下亭三首》,而石材的選擇上成為景區面臨的一個難題。
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調研了景區及老城區內現有的民國之前的碑刻以及閔子騫墓存放的大量碑刻,均是濟南本地青石材質。景區走訪了濟南周邊的多家石材廠,終於在一户老石匠家裏找到尺寸符合要求的石料。
為兼顧雕刻與做舊工藝,景區將石料運至“石雕之鄉”嘉祥,由工藝美術大師、石雕非遺傳承人主持加工製作。圖案與文字雕刻符合要求後,再進行多輪做舊處理,力求做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製作,兩通御碑終於在端午節前完成安裝。康熙御碑總高3.72米,碑座為雕花象鼻腿貢案樣式,碑額為浮雕雙龍戲珠,碑陽雕有云龍紋邊飾。乾隆御碑總高3.24米,碑座雕刻二龍戲珠,碑額為浮雕六龍捧珠,碑陽邊飾與碑側為雲龍紋圖案。
為便於遊客識讀,御碑落成後,在碑身上附一張拓印好的拓片。黑白相間,字跡清晰,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碑刻書法的金石韻味。每通御碑配套一份説明牌,介紹碑刻名稱、書者及釋文,進一步提升了可讀性。
濟南學者、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文史研究院院長雍堅説,“歷史碑刻既是富含紀念意義和歷史信息的石質文獻,也是體現書法、詩文和雕刻藝術的文物本體。從歷代志書記載看,濟南所擁有的歷史碑刻曾經數量眾多,由於歲月變遷,遺存至今的歷史碑十不足一。通過搜尋原始拓片而恢復歷史碑刻,是一件功德無量的文化舉措,大大有利於挖掘濟南記憶,傳承濟南文脈,講好濟南故事。”
碑刻集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是濃縮園林文化的藝術品,具有以點帶面、點石成金的作用。恢復御碑,連通時代脈絡,充實文化內涵。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將繼續秉持文旅融合理念,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遊覽選項,讓人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向世界講好泉水故事,助力提升濟南城市軟實力,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