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城牆根兒下是我家

大散文|城牆根兒下是我家

城牆根兒下是我家

文|董詠梅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已跨過五十餘載的人生春秋。打開記憶的閘門,兒時的那些記憶潮湧而來。

小時候我家住在縣城,城牆根兒下是我家。我家門口有一座橋, 叫“吊橋”,門前有一條護城河叫“城濠”,有一堵高高的牆,叫“城牆”,有一條繁華的街,叫“小果街”。

吊橋、城濠、城牆、小果街這幾個關鍵詞,是我家那個位置的地標。顯而易見,它們都與一座城有關,那就是莒縣古城。

吊橋

小時候的吊橋,堪稱那個年代莒縣最宏偉壯觀的大橋。與周邊低矮的茅草房、土壘的院牆、土築的羊腸小道相比,更彰顯它的華麗了。記憶中,吊橋橋長十餘米、寬七八米、高十米多的樣子,它是架在城濠之上、連接古城和城東的唯一一座橋樑。橋面是由一塊塊青石板平鋪而成,這些青石板歷經歲月的打磨,表面如鵝卵石般光滑。

梅雨時節,就算淋着雨,也總會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人在吊橋駐足。我總愛雨天往橋上跑,一是愛趟那青石板上濺起的層層水花;再是這裏地勢高,站在橋上,總會有涼風習習的舒爽。到了晚上,吊橋是納涼的最佳去處,匆匆吃完晚飯,我們帶上鋪的東西來這裏佔領有利地形。坐着的,躺着的,有孩子,也有大人。有的乾脆躺在青石板上,或數星星或看月亮,聽老人們講那些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和諧得如同一家人。

那個年代整條路上幾乎不見摩托車,不見汽車,偶爾遇見輛自行車路經這裏,也要提前下車,小心翼翼地從我們中間穿過。歷經歲月變遷,莒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這座吊

橋依然守護在這裏,迎接着南來北往的過客,儘管她在人們眼中已不再那麼高大,且有些老態龍鍾的樣子。

城濠

城濠是我小時候眼中的大海,滿足着周邊那一帶老百姓對水的需求。那個年代,村村户户沒有電,沒有水井,更沒有自來水。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農忙的時候, 從田間地頭帶着一身泥土回家的人們,總要先到這裏清洗一番。家庭主婦們則三一堆五一羣地來這裏洗衣服,除了寒冬時節,洗衣大軍也是這裏的一道風景。

盛夏,這裏更是孩子們的樂園。城濠裏的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羣,嚼一口煎餅吐在水裏,就會引來成羣的大魚小魚。白天, 孩子們在淺水處逮魚摸蝦,戲水打鬧。站在水沿上,揀幾塊扁平的小石塊,用力扔進水面,打幾個水漂,比誰扔得最遠,這也是我和小夥伴們常做的遊戲。

晚上,城濠邊上滿是乘涼的人羣。會水的大人可以盡情地游到深水裏去,孩子們則在淺水處學狗刨。自然,在那個保守的年代, 女人有女人的地盤,男人有男人的領地。記得有一次,年少無知的我試探着往深水處走,立即感到一股強大的水流把我硬往深水裏卷,嚇得趕忙往外撲騰,還嗆了幾口水。那次的教訓讓我從此再不敢涉足深水,最終也沒有學會游泳。

初冬,城濠放水清淤。這是我們最忙碌、也最開心的時候。整個城濠黑壓壓的一片人,大人忙幹活,孩子們忙逮魚撿蝦。哥哥總會比別人逮得多,他帶我去吊橋下面找,那裏水坑深,能存水,能逮到大魚,還能逮到不少蟹子,那種喜悦無以言表。拿回家的戰利品,母親為我們做成魚湯,那是最美的味覺享受。

城牆

緊挨吊橋向北,是一條長長的城牆,一直通向護城官莊。也許是城牆久遠的緣故,我小時候,大人們嘴中的城牆其實早已坍塌, 孩子們眼中的城牆是一條黃土丘帶,長滿奇花異草。城牆上面有成片的楊樹林。那楊樹傍水而生,挺拔高大。

城牆是我們最愛去玩耍的地方,那裏似乎有淘不完的寶。爬到靜謐的最高處,就像登上了山頂,每次都有不少的收穫。或採集到平日少見的鮮花,或覓得了稀有的小果苗,或逮到不少知了, 或帶回家一串串的楊樹葉。總之,只要登上城牆,定會大有收穫。

小果街

吊橋以東,不到一百米處,有一條十字街,就是小果街。

我家就住在小果街東北方位第一家。小時候,這裏是一條繁華的街道,是整個縣城東部的交通要道。城東的進城裏,城裏的出東門,都要經過這裏。

最熱鬧的要數過年。每逢過年,小果街最早呈現出節日的熱鬧景象。有賣春聯賣鞭炮的。民間藝人很多,賣泥老虎的、吹糖人的、賣紙糊燈籠的應有盡有,叫賣聲此起彼伏。

正月裏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説書的就會早早地來這裏開張, 引來眾人歡呼叫好。

相信小果街歷史的輝煌刻在了那個時代周邊所有人的記憶裏。小時候的莒城不大,貫穿縣城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小果街、

大果街、老槐樹底、文化橋,路經這幾個地方,就從城東走到了城西。但厚重的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那“一山一樹一巢人”“毋忘在莒”的經典、《文心雕龍》的鉅著都是悠悠幾千年莒文化的最好詮釋。

長大後的我,從更高的視角再看古城,更佩服幾千年前莒地先民的智慧。屋樓春曉,浮丘夕照,城東沭河流水潺潺,城西柳青河西湖煙雨濛濛,而莒縣古城就坐落在這山山水水之間,繁衍生息,世代薪火相傳。

而今,奮進的莒縣人民正在加速古城改造建設步伐,一個被還原成歷史真實面貌的莒國古城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自豪我是一個莒縣人,城牆根兒下是我家,這方水土養育了我,厚重的莒文化滋養了我。歷經歲月,有些人已離去,有些故事已模糊,有些印記已被風化,唯有這濃濃的鄉情一直紮根在靈魂深處,歷久彌新。

大散文|城牆根兒下是我家

作者簡介:董詠梅,筆名一剪梅,莒縣税務局退休幹部,曾任分局長,主任科員等職,現為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日照市作家協會會員,莒縣作家協會會員,日照詩歌論壇編委。愛好散文和詩歌,作品散見於《中國報告文學網》《國際華人文學》《當代詩人佳作選》《齊魯税苑》《税收文藝》《日照日報》《黃海晨刊》《莒州文學》等文學期刊。部分散文被收錄《膠東散文十二家》、《膠東散文年選》,部分詩歌入駐《首都文學》《當代詩人文選》。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膠東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1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散文|城牆根兒下是我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