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遊丨繆英:夜宿山谷

文/繆英

是蜿蜒的山路吸引我,是滿山的蟲鳴呼喚我,抑或是大山的幽靜牽引我?週五的傍晚,儘管天氣預報説有暴雨,也沒能改變我既定的行程。在孩子開學前的這個週末,我們去山谷體驗木屋禪居。

秋老虎帶來的熱氣,穿過敞開的車窗漸漸散去。沿着213國道攀爬,天色竟然逐漸好轉。越往上走,傍晚的天空越晴朗清明,有朵朵晚霞掛在山頭。路上,碰到熟人黃三哥,寒暄幾句,應下下次來耍的承諾。此去,並沒有跟老萬約好具體時間,竟然在路邊遇見了他。一切都剛剛好,那種知道你一直在,定會在老地方相逢的感覺非常暖心。

去年8月去過一次山谷,10多人聚在一起的歡樂夜晚,烤肉、篝火晚會,在觀景台聊天的場景彷彿在昨天。時隔一年,彷彿過了經年,曾經為之歡喜和雀躍的,都變得粗糲和不堪,越來越喜歡沉默,還有大地的孤寂和靜穆,獨處中,更能整理自己破敗的心緒。

此次,是特意來體驗小木屋的。老萬選擇了一處山坳,搭建了十幾棟小木屋。“卧在雲間品天露,禪居小院即無憂。”是來此體驗者留下的感受。小木屋分別有一個個詩意的名字,如眺雪、賞碧、聽濤等。一直從事園藝的老萬對花草樹木有着親子般的憐惜,所以在搭建時採取了依山勢而建、打樁撐鋼板的懸空形式,不會對地表植物造成破壞。就衝着他的這份情懷,也要來捧捧場。

選擇了賞碧房間,眺雪已被來自成都的一家四口先行挑選。一對夫婦帶着一雙兒女,也是想趁着孩子開學前來看山遊覽一番。我告訴那位女士,眺雪房間是我認為賞景視野最佳的,她亦有同感。

賞碧房間的位置也不賴,客廳和卧室都有一面寬大的玻璃窗,外面是木質的露台,站在露台上,山腳下的一灣碧水正是紫坪鋪水庫的上游。作為成都一座以灌溉和供水為主,兼有發電、防洪、環境保護、旅遊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該水庫為成都老百姓帶來了民生福祉。

晚霞隱去,夜色深濃。小木屋房頂上的燈帶亮起來了,催人入眠的蟲鳴此起彼伏。連日的暴雨預警,讓遊客卻步,因此山裏更多了幾分幽靜。在夜色掩映下,獨自在海拔1314米處靜坐良久,在這個清幽的夜晚,我着一件無袖的棉麻長裙,期待良人奔來為我加衣。這樣的年歲,生命的微妙與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綻放,卻帶着求不得,愛別離的感傷。這一路走過許多風景,此刻只幻想你如影隨形。

半夜,大雨不期而至,滴滴答答聲響後,就是噼裏啪啦,再是嘩啦嘩啦。最後,這雨聲竟成為催眠曲,一覺醒來天已大亮。

喚醒早晨的是橙翅噪鶥、紅嘴相思鳥、黃眉林雀等鳥兒的清脆聲聲。一隻黃眉林雀和我只隔了一扇玻璃窗,它在枝頭雀躍、歡呼,腹部黃褐色的羽毛看上去柔軟極了。可等我走上露台,想要向它問聲好的時候,它一個上躍、再一個俯衝,迅疾地飛走了。多自在,多歡快呀!

被大雨洗刷過後的山野,更是清新亮眼,天光朗朗,羣山巍巍,遠處山坳裏白霧緲緲。坐在搖椅上輕輕晃盪,視野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綠野裏徜徉。我像一個憂傷的老人,在暮年回味起平生的過往,有點兒忍不住要熱淚盈眶。

沿着營地走了一圈,那些帶不走的,就把它在記憶裏珍藏。吃過早飯,下山來,風揚起,合歡樹葉子上,蘆葦花花絮上,都灑下陽光的碎金。

這一晚,細碎真切的光影,展露在最燦爛的早晨裏,它們唯美、驕傲,再沒有任何其他顏色在這裏可以和它相比。

【作者簡介】

繆英,四川閬中人,曾任《拉薩晚報》記者、編輯,現供職于都江堰。成都市作協會員、都江堰市作協理事。有詩歌、散文散見於《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作家週刊》《都江堰報》等。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2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準確信息(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3 字。

轉載請註明: 行遊丨繆英:夜宿山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