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副中心圖書館:擬採用智慧機械書庫提升藏書量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城市副中心綠心西北角,圖書館、劇院、博物館三大建築正陸續完成地下施工“衝出地面”。新京報記者現場探訪瞭解到,作為外觀最別緻的建築,副中心圖書館將像一枚玉璽印章,印落於城市綠心的畫卷上。

探訪副中心圖書館:擬採用智慧機械書庫提升藏書量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模型。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屋頂144片“銀杏葉”構成森林傘蓋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是坐落於六環公園邊的“書山智庫”,又名“森林書苑”,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它的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方正、赤色的外形恰似一枚玉璽印章。

圖書館屋頂以銀杏葉片為靈感,144片形狀各異的銀杏葉片裝飾鋁板拼接,構建出宛如森林傘蓋般的結構。森林傘蓋下,144根巨型鋼柱屹立在圖書館四周。圖書館屋頂還將設計線性的水景,與周圍真實水系“串聯”。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9根巨型鋼柱已經矗立起來。中鐵建工生產經理張立華介紹,目前工人正在加工廠製作“葉片”裝飾鋁板,未來鋼柱和“葉片”將通過類似“腳指頭”的鑄鋼件裝配起來。“第一部分50根鋼柱建好後,我們將集中把50個葉片提升到半空中,安裝在鋼柱上。”

探訪副中心圖書館:擬採用智慧機械書庫提升藏書量

工人們在副中心圖書館現場施工。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日接待量可達8000人次

記者從該項目全過程代建單位北投集團獲悉,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定位為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未來將與首都圖書館功能互補,滿足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圖書館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架閲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至8000人次。

傳統圖書館採用密集書庫方式存放庫本,書庫佔地面積過大、使用效率不高。為解決這個問題,經專家多次論證,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在地下一層擬採用國際先進的全自動化智慧機械書庫,以信息處理和物流組織為依託,提升藏書量和檢索效率。庫本書庫設計藏書能力約為650萬冊。

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二層將設置古籍文獻館和藝術文獻館。其中,古籍文獻館是集古籍典藏、閲覽、展示、修復和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主題館;藝術文獻館設置北京聲音區、聽音區、觀影區、自助體驗區等,打造小型化、多樣化的專業影音鑑賞空間。

探訪副中心圖書館:擬採用智慧機械書庫提升藏書量

圖書館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山間樹下”讀書,營造被大自然包圍感

在效果圖上,圖書館的玻璃幕牆高大通透,未來,大量陽光照射進來,可讓讀者恍如被大自然包圍。

不過,打造如此大規模的玻璃幕牆並不容易。張立華説,由於16米高、16釐米厚的大玻璃配置較高,需要2-3個月定製加工週期。由於大玻璃相互之間的夾角不同,80%的大玻璃每塊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換性。

同時,玻璃幕牆部分高度達到了21米,考慮到21米高的玻璃幕牆難以運輸和製作,施工方把16米高和5米高的玻璃“粘在”一起。大玻璃安裝後,工人在現場施打結構膠,現場施打及後期養護均需恆温、恆濕環境。“為了讓視覺效果更加通透,玻璃支架沒有框架和龍骨,專業技術人員對玻璃承重、抗風性等進行了反覆測驗。”

記者瞭解到,圖書館將森林景觀與圖書閲覽區融為一體,形成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圖書館將打造“山谷門廳”,內部營造高低起伏的“地形”結構,讀者身處於建築物內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有山頂山谷交錯的切身感受,享受到“山間樹下”的觀覽體驗。

目前,副中心圖書館部分地塊已經衝出“正負零”,進入地上施工階段。預計於2021年上半年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建築計劃於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驗收。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吳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3 字。

轉載請註明: 探訪副中心圖書館:擬採用智慧機械書庫提升藏書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