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拖藍,兩水交匯前的一路坎坷,一路故事,或悽婉,或悲壯
水,是世界文明的起源。水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社會生產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源。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歷代文明的起源,一般都在圍繞着大江大河轉悠。而山川或言山水是分不開的,一般水之源都在山之間。
水從山間發源後,就一路走啊走,向着它的目的地前進,有的走到了,有的就消失在了路上,像極了人生。也同人生一樣,它的每一步前行,充滿曲折,也充滿了故事。
精衞填海
在長子縣西五十里餘有一名山——發鳩山。發鳩山之名氣來源於《山海經》之《北山經》記載,幾千餘年過去了,放眼全國也還只有這一座山叫發鳩山,獨一無二。發鳩山腳下有一景觀稱“濁源瀉碧”,河水從山腳下流出,一片碧綠,湍流直瀉,西流東往。當遊人夜宿靈湫廟,靜夜時能聽到山下汩汩泉水的響聲,妙不可言。這條水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即“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沒錯,就是漳水,這裏是濁漳河的發源。《山海經》在記載“漳水”源頭這句話之前的八九十字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故事。
發鳩山上不僅生長着茂密的柘樹,還有一種奇怪的小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着花腦袋、白嘴巴、紅爪子,每天喊着自己的名字“精衞、精衞”。原來,精衞鳥本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到東海去遊玩,卻被淹死了。於是,女娃就變成了精衞鳥,每日裏銜着發鳩山的樹枝和石子,去填東海。
女媧補天
當漳河水來到長子與上黨區交界地時,就遇到了迎接它的淘清河水(淘水),它們合二為一繼續以後的旅程。為了它們在這裏的相會,上郝這個小村莊的天台無影山上,女媧已經等了很久很久。
清乾隆《潞安府志》:
天台無影山,在縣(指長治市)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週二裏,四周平坦,日出入胥無影,土人傳媧皇煉石地,名望兒台。
遠古時,共工一頭將擎天柱撞折,天塌了個大窟窿。女媧決心補天,她遍涉羣山,選準了天台山這個地方,可又怕別人佔去,就將繡花鞋埋在山上,然後回了京都。待她從京都帶來眾兵取出鞋子,隨手將鞋裏的泥土磕出,眼前便起了一大土丘,便是今天的無影山。女媧在這裏煉石補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間,她因為思念留在數百里以外中霍山下的親生兒女,曾多次登上天台無影山眺望,所以人們又把天台無影山稱作望兒台。
清代康熙年間的長治人程之玿在與友人遊覽上郝村的山水之後,寫下了《同康雲倬昆弟遊天台》:
數年蹤跡隔天台,為覓胡麻飯又來。二水波澄鴛鷺集,千山日暖杏桃開。
爭修牆屋緣豐歲,多蓄雞豚見阜財。莫怪此鄉風最古,補天原有聖人台。
此詩不僅寫了上郝村的天台無影山和女媧補天的傳説,還説了“二水波澄”的勝景。後人多附會,將“二水”解釋為漳水、藍水。其實,天台無影山的腳下就是漳水與淘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相會場景。或許,女媧娘娘站在高高的無影山上眺望的並不是兒女,恰恰是漳水呢?
藍夷方國
藍水發源於屯留盤秀山,名藍水並不是藍顏色的水,而是與它的發源地有關。因藍夷居住在盤秀山,所以發源於盤秀山之陽的一條河流就被叫作藍水。這裏的故事也很久遠了,那還是在商朝初期。
一般地認為,帶個“夷”字的都來自東夷集團,即九夷: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藍夷是以種植藍靛,染藍衣料,習慣穿藍衣而得名,應該是九夷之外的一個別支,始居地也應在山東,據説今山東淄川縣東南之隅有藍泉、即墨縣西有藍村,這可能是藍夷的原始足跡。夏商代交替的時候,山東的藍夷一族西遷到了今屯留、長子交界的盤秀山一帶定居立國。藍夷一族不是個安分的民族,藍夷方國也不是個安分的國家。商代初期,商王雖是天下共主,但周邊仍有許多方國割據自立,不肯臣服。藍方就是頗為頑固和強大的一支,經常借各種機會入侵商畿。
古籍《竹書紀年》載:“仲丁即位,徵於藍夷”。這是關於藍夷的最早記載,也是藍水源頭髮生的悲慘故事。商代第十任王仲丁討伐藍夷,使猖獗的藍夷暫時得到了控制。然而,仲丁死後,王室內部發生動亂,諸弟們爭奪王位,兄弟鬩牆,史稱“九世之亂”。王室經此一亂,元氣大傷,從此四方諸侯不朝,時有叛亂。此時的藍夷趁勢而起,且煽動鄰近的班方一起造事。外壬奪得王位後,王權並不穩固,在位期間王室一直處於縹緲動盪狀態,諸侯背叛無力制止,對藍國更是束手無策,王室威信大衰。《竹書紀年》記載:“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於相。徵藍夷,再徵班方。”河亶甲是仲丁、外壬之弟,名整,商代第十二任王,即位後,繼承仲丁遺志,立志收服藍夷。為了緩解王室內外交困的尷尬局面,河亶甲毅然將王都遷往相地,遷都後一穩定政局,便開始全力征討藍夷,再徵班方。商伐藍夷只在史書中一筆帶過,箇中細節無法獲知,明清小説《夏商野史》中意淫出了“至於仲丁,藍夷作寇”(《後漢書·東夷傳》)的許多詳細情節。
藍方亡國後,族人四散。藍夷被商朝所逼,從藍水源頭往西退到陝西藍田,其中有一支繼續西遷於藍氏城,即今阿富汗北部的瓦齊拉巴德。大約於春秋初期,藍夷大批南遷湖南,所以湖南各地以藍命名的較多。藍夷南遷於湖南與瑤人雜居通婚融合,成為瑤人的重要成員。以後又有大批藍人和瑤人南遷於越人故地,形成了畲族,有的則融入了苗族,但更多的藍夷因長期在楚國統治之下融入楚人,成為漢族的成員。
聚是一團火,散開滿天星。從盤秀山走出的“藍”人,東南西北到處留下了“藍”的印記。
尾生抱柱
——藍水橋下的痴情男人
有一部外國電影《魂斷藍橋》在中國影響很大,許多人都看過。只要一説“魂斷藍橋”四個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是個外國故事。其實我們都錯了,魂斷藍橋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故事。
最早在《莊子·雜篇·盜蹠》中記載了一位叫尾生的青年,因為愛情,相信了“不見不散”的諾言,最後淹死在了藍橋之下。原文是: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在翻看清乾隆《潞安府志》時發現了這樣的記載:
藍水,出屯留縣西南盤秀山之陽,東南流至豐村,入長子界。又東流徑縣北藍水村,有石橋,(距城二十五里。)俗傳為尾生橋。又東流徑河村南,右會雍水。又東流至長治界店上村入濁漳。袤五十里。《抱朴子》:“尾生與婦人期橋下,水至不去,以致溺死,因名其橋為尾生橋。”
藍水流經長子縣的時候,誕生了一個村名就叫“藍水村”,在藍水上架了一座橋叫“藍水橋”,成就了長子縣的古八景之一“藍水長虹”。在藍水橋邊還流傳着這樣悽美的愛情故事。
尾生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揹着父母私奔,隨尾生天涯海角。那一天,兩人約定藍橋相會。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下等待。不料,突然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不見不散”的誓言,他死死抱着橋柱,最終被活活淹死。再説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脱身。後伺機逃出家門,來到藍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縱身投入滾滾河水中。藍橋下,二人魂斷,這是一個愛情悲劇,造就了一個成語“尾生抱柱”,喻一個人堅守信約。
聽慣了女人口中“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的話,也告訴她們不要忘了我們長子藍水村有一個男人痴情到大水淹死自己也不能違背了“不見不散”的諾言。
水,就是這麼神奇。因為有了水,誕生了文明,就有了好多故事,一代一代,流傳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