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四大名山,九華山和普陀山不太一樣
後來,我又去九華山住了一陣。雖然它們統稱為“佛教名山”,有着不小的差異。不研究佛教,略微比較一下,也還是挺有意思的。
遠望九華山的天台峯 本文均為 作者 供圖
1最先要説的是,兩地雖然都是作道場(佛教術語,指佛祖或菩薩顯靈説法的場所)在用,但性質不太一樣。
普陀山是觀音道場,但真實世界裏沒觀音菩薩這號人物。這和文殊菩薩之於五台山、普賢菩薩之於峨眉山類似,他們都是大乘佛教中的人物,誰都沒有見過。
九華山就不同了,它是地藏王道場,而地藏王,確有其人,還是個外國人。
地藏王真名金喬覺,少年時從家鄉新羅(今朝鮮半島)來到九華山苦修,因其“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的長相,和“安忍不動,靜慮深密”的脾性和地藏菩薩很像。從唐代開始,人們就把他當作地藏王的應身,尊稱他為“金地藏”,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如果説,觀音信仰能減輕現世苦感,彌勒、阿彌陀信仰能維持對往生的憧憬,地藏管得寬泛得多——既管生前,也庇護死後,被廣泛供奉。不僅登堂入室,就算在民間庵堂裏,也可以看到他和城隍、土地信仰交融在一起。
地藏在民間的廣泛性,也慢慢衍生出別的味道。有人認為,“地”就是陰曹地府,地藏管的就是人死後的事,拜地藏王是為死人超度。
一聽到我要去九華山,還有朋友誤以為我是為買房搖號而去。他們的理解是,“地”就是“地產”,和房子有關。直到我來到九華山,發現這不是一兩個人的笑話,還真有不少人前往九華山做起了地產和建築生意。
九華山的寺院大多古樸,保留了木結構,而且柱、梁、檁、椽全部採用閂縫對榫、互相楔咬的傳統方法,不用一顆釘子。
2普陀山過去有三大寺、八十八庵堂、一百二十八茅蓬,現在人們一般只奔着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去。九華山全山現存的寺院有準確的數字:78座。不過旅遊和朝拜的人也多隻能在化城寺、肉身寶殿、百歲宮蜻蜓點水。
普陀山因為實行全山管理,大大小小的庵、茅蓬如今都統稱為禪林、禪院。九華山依然則依然保留原來的叫法,像龍庵、廣濟茅蓬,大小規模一目瞭然。
在普陀山待久了,難免有種“出家真好”的錯覺。山裏除了梅雨季潮濕外(江南哪裏不潮濕啊),其他沒毛病。有次在碼頭曬太陽,看到兩位揹着雙肩包的師父,朋友感慨:這苦修的樣子,一看就是外地來的。普陀山上的師父個個神采奕奕,神氣得很。
一到九華山,才又有了點當年金喬覺苦修的場景感。
寺院古樸老舊,很多年沒有整修過了。百歲宮腳底下的木頭地板極不平整,走起來一顛一顛的。老尼真的已經很老了,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踮不起腳,得喊旁邊的僧人幫忙,勉強把字符貼到在牆上。而旁邊的僧人,也已經很老了。他們很少待在室內,儘管春天已至,因為光線和破舊的緣故,屋內總有種陰冷感。他們更樂意在外面曬太陽,裹着棉大衣,臃腫到無法伸展全身——棉大衣。我可從沒在普陀山看到過,那兒的僧人無論疊穿幾件僧服,都顯得很輕健。
廣濟茅蓬外觀
3僧尼不同住。在普陀山,西天是比丘尼道場。
西天是個老景區,集中看摩崖石刻的地方,最廣為人知的是全普陀山最大的單個字——心字石。小時候看大人們拍回來的照片,都是一模一樣的拍照姿勢——躺在“心”上。而西天也集中了最多的“庵”,自下而上盤陀庵、普慧庵、蓮蓬庵、白象庵、圓通庵、修竹庵、梅福庵、靈石庵、觀音古洞、廣修禪林、芥瓶庵、伏羲庵等。這裏要説一下,“庵”只是表示規模大小的建制,比茅蓬大,比寺小,不是比丘尼住處的專稱。
九華山的比丘尼聚集在山腳白牆黑瓦的閔園。這個閔園大有來頭,傳説當年金地藏向當地一位樂善好施的員外閔公借地,閔公問他要多少,他説就“一袈裟地”,閔公欣然同意。結果,金地藏一展袈裟,罩住九十九座山峯。閔公也沒有食言,不僅把這些地都給了金地藏,兒子也跟隨金地藏出了家。後來,他本人也出家,稱兒子為師兄。也因此,閔姓在當地就斷了根。
4
同樣都叫“山”,安徽的山和浙江的山又完全不同。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不確定普陀山算島還是山。每次回去,都推敲不定是“進山”還是“上島”。後來我跟自己妥協:島,無非就是海上的山。
普陀山上有座佛頂山,全山最高處,主峯海拔291.3米,1088個台階,有句營銷口號是“不登佛頂山等於沒到過普陀山”。雖説從香雲蓬到法雲蓬這最中間的一段略陡,走走還是吃力的,但半小時怎麼也搞定了,還是在我懷孕期間。
九華山的山就不是“走走就能走到的了”,語文課裏有關名山大川的形容可以拿來用上。
山高,且景區分散,九華山景區規劃了三條索道線,分別通往天台、花台和百歲宮。比如天台峯,海拔1306米,光是坐索道上山單程就需要12分鐘。下了索道還得再靠雙腿往上爬,腿腳好的,一個來回也需要半個多小時。我在懷孕後期前往九華山,要是沒索道,就不太有信心了。
就算不用索道,還有挑夫這種名山標配,在普陀山自然是不存在的。還在山腳,挑夫就來嚇你了“肉身寶殿很陡的,你走不上去的”。的確,肉身寶殿前的81級石階看着是陡。但沒點誠意怎能近距離朝拜金地藏的肉身呢。
不過,普陀山因為地處浙東海邊,山上植被常綠,雖説是爬山,更多的是走走看看的玩味。九華山則帶點地質學的意義,由裸露的花崗岩構成,呈黛色,只能遠觀其雄偉壯麗。
九華山肉身寶殿一景
5普陀山上沒有市集,香華街是唯一一條以“街”命名的路,清末叫“橫直街”,已經是山上最重要的商業區。本地人自己搭個棚,賣海產品、水果、工藝品,佈滿了短短300米的街。
如今,小街整飭一新,兩邊都是招商來的商鋪,依然是全山最熱鬧的地方。雖説是旅遊景點,好歹也藏着靠譜咖啡館和本地老店,閒時都會去討茶喝。
九華山也有這麼一條街,在化城寺旁,名九華老街,聚集着飯店、客棧。拉客宰客的情況沒有發生,聽説前幾年整飭過——因此寺院也不收香花券,不賣香火(普陀山目前是三大寺各5元香花券,南海觀音6元,去年底有過改革的風聲,目前還沒執行)。
老街上走一遭便會發現,幾乎家家都賣一種叫黃精的中草藥,哪怕從沒聽過這個名字,一到九華山也會馬上了解。它還擊中了人們怕老怕死的痛點——很多人相信,99歲才圓寂的金地藏正是吃了黃精才長命百歲的。
問了當地朋友,説黃精確實好,拿來泡茶和做菜都行。當地有個名菜叫“油炸黃精”,只不過,哪來這麼多野生黃精啊,後來大多數都是人工種植的了。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蔣瞰,作家,媒體人,著有《山居莫幹》《晚上好,親愛的陌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