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趙州橋明明還在,為何要説它在62年前徹底“消失”了?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休閒

中華文化一向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著稱,中國的歷史更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此外,令人驚歎的還有古代的藝術,精美的瓷器、令人驚歎的山水畫、圖案精美的絲綢等等,當然最讓人拍手叫絕的恐怕要數中國古代的建築,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雕工華麗的故宮、精巧雅緻的蘇州園林等等,無一不讓人驚歎。這些古代建築不僅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還代表着他們對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曾做過哪些努力。作為藝術價值被實用價值遮蓋的橋樑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視,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便利,還見證着歷史的興衰榮辱,接着我們來介紹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趙州橋。


趙州橋的建造者是李春,他在建橋時採用了更方便行人、車馬通行的圓弧形,這種形狀不止使橋樑更加穩固,還節省了建築材料,並且這種結構比西方早了足足600多年。除了形狀的改變,李春還對建橋地址進行了對比,後來他選擇了以粗砂為根基的地方建造橋樑,這樣一來不僅使橋的承重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在穩定性方面也更加優於之前。因此趙州橋不僅實用價值?極佳,在藝術和研究價值上也非常高。但是作為一座歷經1300年風霜的橋樑,中途自然不可能完全不被損害。


趙州橋經歷的第一次修繕是在公元792年,在大水的衝擊下小拱崩裂,採用補石重砌的方法得以讓趙州橋恢復了原貌,後來宋朝修繕了一次,明朝四次,清朝一次。在1933年時,梁思成在考察趙州橋的過程中發現它存在損壞情況,告知給政府,但當時並未得到回應,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趙州橋的修繕工作才提上日程。


也就是這一次修繕,人們稱趙州橋消失了。1955年,在經過多番考察之後,有關部門為了讓趙州橋保存時間更久,也更加牢固,於是採用現代工藝對趙州橋進行修繕,這一次修繕歷時三年,由於當時可利用的舊材料不多,因此幾乎相當於是用現代工藝還原趙州橋的樣貌,這使得現在留下的只是一座嶄新的橋,它背後的歷史、文化等等隨着“老橋”一併消失了。


1963年,梁思成就曾向有關部門反映過這種翻新方式嚴重損害了古文物建築背後的歷史及藝術價值。隨着時間流逝,許多古建築漸漸被侵蝕,甚至消失,永遠成為歷史,我們只能從照片、文字、別人的講述中去窺探它曾經的風采,因此我們在修復文物時應該注意選取一種給文物帶來傷害最小的方式,他們最寶貴的是其背後承載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單純復刻一個意義並不大,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