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南眾多古鎮中,唯有這個古鎮裏有五座園林,而且各個深藏不漏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休閒

南潯古鎮以南市河、東市河、西市河、寶善河構成的十字河為骨架,其間又有許多河流縱橫交錯,街和民居沿河分佈,沿着河岸漫步,以南東街、南西街為串聯,構成了十字型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兩岸形成商業街道,既有傍水築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鄉小鎮風貌,又有眾多高品質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園林,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與大宅園林交相輝映的江南特色古鎮。

小蓮莊為晚清南潯俗稱“四象”之首富劉鏞所築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佔地27畝,後經劉佳四十年的經營,由其孫劉承幹於1924年全面建成竣工。因慕元末湖州籍大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小蓮莊依鷓鴣溪畔,粉牆黛瓦,十畝蓮池,廊亭觀荷,曲橋連接,可謂是獨有的江南私家花園。

小蓮莊的主體也最為盛名的便是佔地十畝的荷花池。如果趕在夏季來這裏遊玩,十畝荷花池荷花盛開,庭院飄香,風吹過來,荷花搖曳,婀娜多姿,一幅自然的荷花綺麗畫卷。

劉氏家廟前兩座皇帝御賜的牌坊:一座是“樂善好施”牌坊,另一座是貞節牌坊,均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劉家待人處世善用孔孟的“中庸之道”,四川、安徽等地鬧饑荒時,他們曾出錢資助。在南潯本地也經常接濟貧苦百姓。因此博得“樂善好施”的美名。經當時的巡撫祈奏皇上恩准,建造了這座集善的牌坊,另外一座是由於劉庸的大兒子劉安瀾二十九歲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劉邱氏(一品夫人)等三位女人克守婦道,守節不嫁,故在此建造了一座貞節牌坊。

嘉業藏書樓是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由“四象”之首劉鏞的孫子、清末著名藏書家劉承幹所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總體設計為中西合璧園林式佈局,鼎盛時有藏書6萬卷,共約16萬冊,其中不少為海內外秘籍和珍本。

張石銘舊宅,又稱“懿德堂”,為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石銘所建。整座大宅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合式樓房244間,由典型的傳統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式建築組成,是中西合璧經典之作,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宅”。

剛入的張石銘舊宅正門,回頭便可見門樓上刻的四個大字“世得作求”,是張氏家族的家訓,意在世世代代以德為求。

張石銘舊居的正廳懸掛着清末狀元甲午狀元南通張謇所書的“懿德堂”堂匾。“懿”是對婦女的尊稱,因張石銘幼年喪父,家中的大小事務便由母親操勞,為表示對母親的孝心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正廳上有一幅對聯,上聯是“羅浮括倉神仙所宅”,意者他家的房子富麗堂皇,像仙境般;下聯是“圖書金石作述之林”,説明主人愛好藏書、金石、碑刻和書畫等等。

張石銘不僅僅是商業鉅富,更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他的舊宅風格獨特,不僅是中西合璧的典範。這裏更像是雕刻藝術的博物館。眾多精美生動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從法國進口的玻璃雕,堪稱“四絕”。

張石銘舊宅的西式洋樓和西洋舞廳。樓內及大廳的裝飾、建築材料大多數是從法國進口的,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歷史變遷但是洋房中的彩色瓷畫、瓷板依然光潔如新。房前這兩棵兩百多歲的廣玉蘭見證了這棟建築的歷史沉浮。

劉氏梯號,它有一個更形象好記的名字“紅房子”。南潯“四象”之一劉鏞第三子劉梯青所建,是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又一經典之作。整座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為主體,大宅高敞恢弘,融入歐洲羅馬式風格。

走進劉氏梯號,從剛開始的平淡無奇,到進入正廳開始,便會慢慢驚訝的張大嘴巴。室內的裝飾和陳設在現代都不遜色,歐式的傢俱、金色的沙發、門窗上鑲嵌彩色的玻璃、法國進口的花紋地磚,設計風格獨特。

兩棟西式的建築皆用紅磚砌築,融入了西歐羅馬風格,由於當時國內根本沒有這樣的磚,當地人喊它為“紅房子”。這就是紅房子的由來。這裏也是眾多影視劇的取景點,孫儷版的《新上海灘》就曾這裏取景拍攝。

張靜江故居由張靜江之父張寶善於清同治年間所建。整體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晚清江南豪門大宅風格,門庭高大,庭院幽深。

張靜江故居又名尊德堂,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每進連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二廳、三廳裏陳列着張靜江生平事蹟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其中頗多名人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