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探險等户外運動日益火爆,遇險被困事故也日趨增多,引發社會關注。探險行為要不要予以規範?政府如何有效監管?記者瞭解到,正在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探險者行為準則》,對探險者各個方面的行為都予以明確規範,如拍攝野生動物照片不“定位”、不在水源中洗臉刷牙洗菜、探洞不驚擾蝙蝠等,力爭避免探險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徵求意見將一直持續到8月12日。
野外用火禁“砍柴” 水源中嚴禁洗臉刷牙洗菜
探險旅遊在我國尚處於發展初期,探險行為不規範造成的諸多問題日益凸顯。比如,探險事故頻發,不僅佔用了大量緊急救援資源,更威脅到探險者的生命安全。此外,由於探險活動大多發生在生態環境脆弱區,自然保護地、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地等特殊環境,探險者不按規定登記報備、擅自改變活動線路、破壞生態環境等一系列不文明探險行為可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甚至對一些文物古蹟等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為規範探險者的探險行為,保障探險者的生命安全,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線管行業標準及法律亟待完善。
記者注意到,此次徵求意見的準則,對探險者各個方面的行為都予以明確規範,力爭避免探險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比如,準則徵求意見稿提出,探險者出行時應拼車,減少出行碳排放;不應將車輛行駛至無道路的植被生長區;應使用地圖和指南針,而避免油漆、石堆或路條等人為標識。在叢林中開道行進時,應避免整株砍伐植株;在野外應按一路縱隊行進,減少對植被的破壞。
在探險宿營時,優先選擇沿途居民用房或搭建的長期性宿營基地宿營。需搭建臨時露營地時,選擇在已搭建過營地的場所或耐用地表面搭建營地,減少對環境的擾動。露營地距離水源、溪流等至少50米。
想在野外用火,必須先確定所處地是否允許生火,以及是否為防火季。準則徵求意見稿對“砍柴”行為明令禁止,要求不得隨意砍伐樹木,儘量使用枯枝或樹葉引火。
在山野亂扔垃圾而導致登山線路環境不堪的行為,近年來屢屢引發眾怒。為此,準則徵求意見稿特別對探險行為中的“垃圾處理”進行了規範。要求探險者將難以降解的垃圾全部帶出。嚴禁在水源中直接洗臉刷牙、清潔衣物或洗菜等。如需清洗,需將水帶至離水源、河流60米以外的區域。不應直接在天然水體中洗滌物品和使用化學清潔劑。
鳥類棲息地不放無人機 拍攝野生動物照片不“定位”
在探險過程中遇到野生動物該怎麼做?不靠近,不投餵,不觸摸。準則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不應在野生動物繁育期及冬季進入其棲息地;不應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掏鳥巢和接觸動物的幼仔;不應投餵野生動物。
針對有人願意攜寵出遊或是放飛無人機拍照等行為,準則徵求意見稿特別提出,不應攜帶寵物進行探險旅遊活動;在鳥類種羣密度大的棲息地不應放飛無人機。此外,拍攝野生動物照片時,不應對照片進行地理標記,要及時清除照片上的GPS數據。
探險者應“獎優懲殆”有監督
一個小錘子,一副護目鏡,三五成羣進山“叮叮噹噹”挖化石,近年來漸漸成了不少人的興趣愛好。甚至有家長把去郊區挖化石當成了一項親子活動。對此,準則徵求意見稿提出,不得非法盜挖或移動文物及古生物化石,更不可據為己有。此外,不得隨意觸碰或踩踏沿途所遇的歷史文化遺蹟,人造雕塑等。
在進行攀巖時,不應在岩溶峯柱上開鑽錨點,不得在巖壁上隨意噴塗或刻畫。
在進行洞穴、天坑和豎井探險時,不應將岩溶沉積物作為攀爬抓握的着力點。需進出具有保護價值的地質景觀區時,應使用環境友好的地墊鋪設出合理的行走通道,通行結束將地墊收回。 與洞穴內的蝙蝠保持安全距離,並保持安靜,避免驚擾蝙蝠。另外,不應在洞穴、天坑和豎井內吸煙。
探險者如不守規矩怎麼辦?準則徵求意見稿提出,探險領域業務主管部門建議建立探險者信息管理體系和舉報/監督體系,對探險者行為進行數據監測和管理,進行不同情況的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