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荒野敲開資本大門後,精緻露營就留得住年輕人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具體出處見水印,侵刪)
文 | 易不二
來源 | 螳螂觀察
精緻生活已經卷到户外了。
在今年最火熱的露營話題裏,低調奢華、歲月靜好的精緻露營風幾乎“屠屏”了假期時的社交媒體。
國慶的前一週,馬蜂窩平台上“露營”的搜索熱度上漲了200%。而國慶期間,小紅書上的露營筆記同比增長了1116%。
這些筆記裏的年輕人幾乎把廚房、客廳、卧室都搬到野外,在遠離塵囂、歲月靜好的畫面裏,“人民幣的味道”也撲面而來:帳篷、天幕、充氣牀,蛋卷桌、月亮椅、煤油燈、燒烤套裝、咖啡機、唱片機等等裝備隨機排列組合出現。
雖然今年天貓“6·18”的數據早就告訴市場,露營、垂釣和衝浪,已經超越了手辦、盲盒和電競,成為了讓年輕人“破產”的新三寵。但在小紅書的畫面裏,露營呈現出的“人民幣的味道”更為直觀。
這也撐起了户外用品企業的業績。
比如小紅書筆記裏的出現最多的天幕,就是此前出口一直非常強勁的牧高笛。但今年上半年,因為國內露營及周邊市場需求增長,直接帶動其自主品牌的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了86.53%,線上渠道收入同比增長99.26%。
“蛋糕”的香味飄出來後,新玩家們垂涎而至。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户外用品企業共200.78萬家。2021年前9個月,我國新增户外用品相關企業65.5萬家,同比增長104.46%。
但如今,長假早已收場,季節也更替入冬。當在追尋户外“詩與遠方”的年輕人,開始調侃“牀以外的地方都叫遠方”的時候,露營這門“看天吃飯”的生意,還能持續地熱下去嗎?
露營是個“筐”,多種業態往裏裝
英國的露營愛好者T.H.Holding專門寫過一本《露營者指南》,説“露營教會了人類不少自力更生的方式,增加了人們的體力活動,因而往往會延長他們的生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興趣和大自然的熱愛。”
但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説,露營早已經不是一項需要揹着帳篷睡,汗流浹背地徒步到指定露營點的户外運動了,而是一種把城市精緻生活方式複製黏貼到户外場景裏的新奇體驗。
“同樣是吃燒烤喝啤酒,在户外自己動手搭好帳篷擺好桌子之後,放上音樂,對着燒紅了半邊天的落日邊烤邊吃的感覺,就是要比餐館老闆烤好了端上來的要更香。”今年的好幾個假期及週末,都帶着女朋友為露營熱潮貢獻了自己微小力量的大銘表示。
也是在今年十月一第一次體驗了露營的英子,則是“感覺露營是城市與自然結合的最好的休閒方式”。
這股風潮,不僅帶動了露營裝備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露營地朝設施完備、保障健全、服務完善的方向去做開發。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2.1萬家露營地相關企業。其中,2020年是相關企業註冊量的爆發期,全年註冊量為7933家,同比增長331.6%;今年的前5個月,註冊量更是達到了6941家,同比增長了286.5%。
風口之上,飛翔着“拎包入住”的大熱荒野、ABC Camping、Outland等等新興露營地企業。其中,大熱荒野今年上半年的營收達到千萬元規模,同時也完成了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除此之外,首旅、開元旅業等旅遊巨頭、房車企業,甚至連世貿、萬科等地產公司,為了產業鏈的延展和閉合,都開始跨界而來追一追這個年輕人願意燒錢的風口。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0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77.1億元增至168.0億元,複合增長率13.9%。疫情基本控制後,2021年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增長率達78.0%,市場規模達299.0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
在最直觀的户外品牌與露營地之外,露營還漸漸地朝裝下年輕人各種精緻生活的“露營+”潮流發展。
咖啡、酒吧等,成了最先蔓延“露營風”的業態。
畢竟,對於從護膚到生活方式都熱衷與“早C晚A”的年輕人來説,換個方式喝咖啡飲酒,也是新鮮體驗。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隨手搜一下,露營主題咖啡館,彷彿一夜之間就遍地開花在全國各地了。
比如,上海的GAT露語,2000平米的面積,可以讓年輕人在規劃出來的沙灘電影區、露營體驗區、吧枱區和party區,端着咖啡品着酒,暢快體驗城市裏的“户外感覺”。
除此之外,Lucky Trip、Outland、挪客、offweek等户外裝備品牌,開始開闢獨立的咖啡飲品區,用滿地的鵝卵石、便攜桌、大帳篷等以一比一還原露營感,白天主推咖啡、飲品,晚上變身酒吧,讓年輕人一邊購買露營裝備,一邊享受“早C晚A”的chill life。
除了咖酒吧業態,餐廳、書店、甚至購物中心,都開始把露營風搬到室內來。比如,上海頗受歡迎的檐外餐廳、與ABC Camping合作的誠品書店、與Outland聯合的蔦屋書店等等。
當露營只是年輕人追求精緻舒適生活的一種户外表現形式時,就不可避免地就淪為了一個“筐”,去匹配年輕人的其他生活方式。但露營也恰恰因為這樣的“韌性”,得以拓寬其本來“靠天吃飯”且侷限於週末、節假日的屬性,延展了長久的生命力與想象空間。
擁抱天然的生意,有着“天然的缺陷”
即便有了“露營+”的延展,對於不少從業者來説,還是會擔憂這股風,還能刮多久,刮多遠。
王芃在長沙郊外經營着一塊從民宿延伸而來的露營地,他表示:“露營就是一種週末經濟,並且還要看天吃飯,天氣好的週末人很多但接待力有限,天氣不好就更沒人,怎麼想都覺得焦慮。”
畢竟,在成本上,王芃從租場地、購買裝備、做營地基礎設施就投入了大幾十萬,再加上員工開支等等,“成本快百萬了,生意不好的時候難免覺得壓力大”。
在風潮正勁的時候有憂患意識,是從業者的本能。但也更是因為,無論“精緻露營”還是“露營+”業態,販賣的都是以體驗為導向的生活方式。這背後,要求的是新鮮感與舒適感。
顯然,“精緻露營”這門讓年輕人擁抱自然的生意,還有着一些天然的“缺陷”。
對於過慣了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對去野外“睡一覺”這件事,會因為新奇而天然地高估了自己的忍耐力。加之被小紅書上各種歲月靜好的美圖所迷惑,拉高了對露營舒適度的期待值。二者合力之下,導致露營很容易成為“一次生意”。
去過王芃的露營地的英子表示,雖然“在那邊和朋友一起玩感覺還不錯,但是過夜就很折磨,我們半夜就從帳篷出來換成了房間”。
同樣作為露營從業者的知乎網友@Space-Craft,就犀利指出了當下常見的露營問題:“穿着時尚,但沒考慮防蟲/防曬;人人帶着廚具擺拍,營地現場/周圍餐館卻生意火爆;裝備很齊全但很多不會用;安全意識薄弱……”
這也意味着,很多露營者的目的並不是露營本身,而是被露營的各種場景所吸引,去嚐個鮮,然後擺拍一些好看的照片,以此來證明自己是精緻生活的弄潮兒。
對此,英子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認同,“下午有人邀請我們一起玩狼人殺,但那會兒太陽正好,我們還是更想多拍點好看的照片。”
王芃也佐證了這一點,“基本上都少不了拍照,還有人甚至是以拍照為主來玩的。所以我特意搭了一些拍照用的景”。不僅如此,王芃還認為“露營地的核心目標羣體就是這樣的年輕人”。
這種情況,在加入了咖啡、酒吧的露營風的消費場景,也同樣適用。小紅書、豆瓣等社交平台上,“打卡拍照”成了很多網友會去探店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於喝咖啡、奶茶還是酒,都不是那麼重要。
從而,在大風口下的“精緻露營”,就出現一個會因為追風口的入局者眾多、產品同質化過重,而帶來消費者審美疲勞,失去新鮮感的問題。
目前雖然跑出了大熱荒野、ABC Camping、Outland等玩家,但歸結起來,無外乎還是在風景不錯的山地、森林、湖泊、小溪、沙灘等地方,用煙花、篝火、音樂、遊戲、電影等活動項目“餵養”消費者。
去過三亞、安吉等好幾個城市不同露營地的大銘,雖然眼下對露營還有着熱情,但他的態度就是:“不會再想去風景相同體驗類似的露營地。”
針對很容易做成“一次生意”這一行業現狀,怡境文旅集團執行總裁朱冰堯認為,獨立營地想要高溢價,提高營地的內容差異化以及專業性,提供更多元的遊玩產品是根本。
方法就在那裏,但做起來卻比較難。
王芃的露營地,他自己都覺得“十個人中有兩個能夠在一年之內再來就很好了”,而在被問及會不會通過創新提升復遊率時,甚至還吐槽:“創新當然人人都想,我這種個體户,從成本上考慮户外能做的活動就只有那些,眼前只能從多吸引一些新客來拍照開始慢慢來。”
儘管,像王芃這樣的從業者能夠認識到,讓年輕人一直有新鮮感,才能在這陣風吹過之後,還活得好好的。
法國作家弗朗索瓦茲•薩岡寫過:“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着平靜、童年和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着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
但對於那些“平靜的人生”來説,生活是需要體驗的,體驗生活卻遠不止露營這一種方式。這從他們對野餐、滑雪等曾經也掀起熱潮,卻又迅速跌落的生活方式的“淺嘗輒止”,就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精緻露營”的風口何時會落下,暫時還未可知。但對於以各種形式入局的玩家們來説,趁小紅書這些社交媒體還撩撥得動消費者蠢蠢欲動的心,抓緊時間摸索出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的道路,已是當下之急。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