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讓傳統與流行相遇,讓厚重與活躍對接,讓小眾的垂直文化內容能夠最大程度突破時空、圈層的限制,在大眾範疇中嶄露頭角,《金牌喜劇班》在打破喜劇類綜藝風格界限的基礎上,嘗試着扛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讓大眾看到了該類型節目在形式創新與內涵挖掘方面的更多可能性。

在大眾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時代背景下,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正在成為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廣大創作者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淬鍊精髓、吸收養分,並在創新過程中以貼合年輕人喜愛的形式完成創作轉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煥發出勃勃生機,綻放更為奪目的光芒,無疑是創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近日,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文藝節目中心出品的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節目《金牌喜劇班》舞台上,來自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的同學們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木偶大戲《佳偶天成》,引發了網友對於木偶戲的關注與探討。有網友評論:“木偶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戲劇學院木偶戲專業的同學們將一個個冰冷的物品變得有活力靈氣,真的很棒。”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作品《佳偶天成》)

與此同時,上戲木偶專業畢業生乃萬去探班了上戲木偶戲專業老師和師弟師妹們的表演,連發四條評論給觀眾解析這出戏的精彩之處和自豪之情,此外,彭昱暢在微博呼籲“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關注木偶藝術”,又引發一輪熱議和話題閲讀討論量。上海戲劇學院發佈微博結合節目關注度和政策,點明瞭木偶戲從冷門走向熱門的現實:“木偶專業師生創作木偶劇作品亮相央視《金牌喜劇班》。近年來我校木偶專業備受關注,除了國家大力保護和發展傳統藝術,同時我校木偶專業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將木偶藝術多元化發展。”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微博話題#乃萬探班金牌喜劇班木偶戲#當晚登上娛樂榜第一位)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左:乃萬在微博評論解析木偶戲的精彩之處和自豪之情;圖右:彭昱暢轉發微博呼籲“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關注木偶藝術”)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微博話題#乃萬探班金牌喜劇班木偶戲#網友熱評)

讓傳統與流行相遇,讓厚重與活躍對接,讓小眾的垂直文化內容能夠最大程度突破時空、圈層的限制,在大眾範疇中嶄露頭角,《金牌喜劇班》在打破喜劇類綜藝風格界限的基礎上,嘗試着扛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讓大眾看到了該類型節目在形式創新與內涵挖掘方面的更多可能性。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金牌喜劇班》導師(從左到右):英達、陳佩斯、郭德綱)

從多種形態中提煉喜劇質感

向觀眾解開文化密碼

一檔節目從策劃到播出,從引發討論到被廣泛認可,就是一個大膽嘗試被證明的過程。事實上,《佳偶天成》的爆紅與出圈也並非偶然,這一方面是基於我國傳統文化技藝的百年傳承底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上戲木偶專業同學們的作品創新及生動表演。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三位導師與上戲木偶專業學生互動嘗試“毛巾偶”操作)

如今,《金牌喜劇班》已進入到班級大考階段,縱觀前八期節目中引發廣泛討論的作品,不難發現,這些節目均在內容層面上融合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入當下流行的元素和風格。除了前面提到的木偶戲,以京劇、魔術、吉劇、諧劇為代表的昔日被歸為小眾、冷門的文化藝術,在節目中藉由大眾喜劇文化這一關鍵路徑,讓傳統文化藝術走出壁壘,走進觀眾心中。

最先進入觀眾視野、且引發三位導師集體拍手喝采的,當屬京劇醜行演員談元、曹陽陽上演的《真假武大郎》。這個全程以京劇基本功——矮子功作為基礎表達的節目,不僅放大了“武大郎”這個經典人物的特徵,更將京劇與影視劇橋段、台詞、好漢歌配樂等相融合,讓刻板印象中嚴肅的京劇,顯示出妙趣橫生、生動飽滿的一面,可謂是對京劇進行內涵的一次延伸。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作品《真假武大郎》)

東北地方戲新城戲、吉劇傳承人王冰冰,在節目中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為了推廣地方戲曲文化,這位國家一級演員以學員的身份走進節目,無論是在反諷喜劇《方圓之間》中,以精湛的演技和清冽的唱腔,讓導師們讚不絕口,還是在撂地演出展現吉劇深厚的戲曲功底和常年劇場表演中積澱的和觀眾打交道的能力,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

此外,四川諧劇傳承人吳丹上演“一人上場,滿台生輝”的高能表演,喜劇魔術師張揚帶來冷麪與幽默魔術情節的反差萌感受……跟隨這些表演藝術家、傳承人的演出,醇厚的文化基調娓娓道來,觀眾也得以在歡笑中真實看到、感受到這些傳統藝術與技藝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從容且直接地走進大眾內心。《中國紀檢監察報》在闡述“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活力,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觀點時,也肯定了《金牌喜劇班》將傳統劇種與喜劇元素結合的創新之處。

以故事化與成長性邏輯

開拓喜劇的文化命題和社會價值

客觀的説,《金牌喜劇班》的節目類型並不是首創,喜劇類節目在市場也屬於常見類型。但《金牌喜劇班》能連續六期實時收視數據第一,並帶動節目學員高海寶、李海銀、王冰冰、韓云云、上戲木偶專業的持續出圈,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節目頂層設計上的大膽創新,讓觀眾眼前一亮。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微博話題#女喜劇演員有多難#登上娛樂榜第一位)

與傳統喜劇競賽比拼類節目相比,《金牌喜劇班》引入師承製這一具有儀式感的文化傳承方式,重點用導師的經歷和故事串聯起喜劇創作與表演這幾者間的有機勾連,共同強化了節目內容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金牌喜劇班》設置了入學考核、班內小考、班級大考、畢業大戲四個階段,目前節目進行到第三階段,導師們結合自己的學藝、演出經歷,幾乎把創作與表演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學員。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陳佩斯導師精彩點評)

以擅長從理論體系的高度來指導選手創作表演的陳佩斯為例,在入學考核階段,他基於作品展開了諸多關於喜劇創作與表演的討論;在班內小考階段,陳佩斯的喜劇公開課從喜劇定義講解到喜劇的表現手法,為學員普及喜劇的來處,更點明瞭它的未來。陳佩斯“先有好作品,才有好表演”的觀點也得到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刊文解讀。這樣頂級的導師們,以專業的輸出對新人傳道授業解惑,有的甚至促成學員們迎來事業拐點。對於這些學員來説,參與這檔節目和選拔的最大意義不只是為觀眾呈現好的作品,還通過和最頂級的導師陣容交流,在更大的舞台上磨練自己。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陳佩斯導師精彩點評)

在學員的培養過程中,節目也格外注重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去致敬和傳承經典。在班內小考階段,英達以沉浸式排戲體驗,讓學員將喜劇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領略真正喜劇人的實力和素養;郭德綱以撂地演出致敬傳統,告訴學員們喜劇表演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更需要創新表演模式,突出了正能量養成教育,直抵心靈,也讓觀眾窺見了藝術家們的初心和堅守。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在擔當與創新中

讓文化浸潤人心

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如果讓其失去了與時代的連接,缺少了與受眾情感上溝通,傳統文化與技藝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符號,缺乏讓文化持續生長的內在力量。傳統文化之所以成為經典,經典喜劇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文化與喜劇表演中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年輕人依然可以通過表演感受作品背後的故事流淌。《金牌喜劇班》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選擇,就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讓傳統文化煥發當下價值的擔當體現。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圖:主持人曹揚小品《大兵小將》劇照)

在這一責任擔當的自覺踐行中,《金牌喜劇班》立足行業發展實際,構建評價喜劇行業發展的社會價值指標體系。以京劇、諧劇、吉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不能簡單理解為所謂的圈層文化,尤其是京劇是有深厚歷史積澱的國粹藝術,一板一眼都是有技法和講究的。《金牌喜劇班》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冷門專業、區域文化提供了展現的舞台,這些原本屬於小眾的文化能夠融入到主流價值觀之中,拉近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距離。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因為這種傳統與當代審美的連接,讓不同文化間有了火花四濺的碰撞,並且文化也需要結合當代變化,在發展和創新中繼承。《金牌喜劇班》藝術的融合與創新將傳統文化經典注入時代潮流。在這背景下,《金牌喜劇班》用真誠的態度,在給人帶來快樂的同時,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去欣賞、感受這些傳統技藝、傳統文化,這也是總枱帶給觀眾的感動和回味。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0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喜劇為窗的《金牌喜劇班》,何以強化文化藝術的精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