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着豬槽船飛上飛下嬉戲、停留在岸邊淺水帶爭搶麪包、時不時成隊形盤旋或者滑翔而過,在分不清湖水與藍天的瀘沽湖山水間,如潔白的箭隨意穿梭在湖光山色裏的紅嘴鷗,一直是冬日瀘沽湖的標配。進入1月以來,本該是瀘沽湖候鳥最多的季節,卻受遊客減少的影響,活動在湖面的紅嘴鷗肉眼可見的少了許多,喜歡熱鬧、喜歡遊客投餵的紅嘴鷗,藏起了身影。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瞭解到,2020年入冬以來瀘沽湖候鳥最近一次統計到共有18個種羣,數量為18900只。仍以白骨頂雞為優勢種羣,數量在9800只;紅頭潛鴨808只;赤嘴潛鴨2025只;灰雁2520只;赤麻鴨1432只,其中灰雁和赤麻鴨主要集中在竹地海子和永寧壩子,數量較為穩定;灰鶴58只,較2019年統計到26只,增長了一倍以上。
“紅嘴鷗最喜歡和人互動,遊客也喜歡給紅嘴鷗投食,久而久之瀘沽湖的紅嘴鷗成了最愛追着載有遊客的豬槽船盤旋、嬉戲的候鳥,人鷗同樂的畫面就有了。紅嘴鷗的習性就是喜歡熱鬧,遊客少了,投食的少了,自然在湖面上的紅嘴鷗就少了些。而白骨頂雞、赤嘴潛鴨、紅頭潛鴨這三個以往都很穩定的種羣數量相對變少,灰雁、赤麻鴨的數量穩定。”瀘沽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普宣教和社區科科長李仲新説,針對一些種羣數量變少的情況,管護局做了相關的調查,並沒有發現候鳥生病、死亡的現象。
從歷年來的調查統計看,瀘沽湖及鄰近區域共記錄到越冬候鳥水禽18種,高峯期數量在28000只上下浮動。瀘沽湖水禽類羣以秧雞科鳥類骨頂雞為主,佔總數量的62.8%,其次為鴨科,佔總數量的35.1%,其他種羣佔2.1%。鴨科中又以赤嘴潛鴨、紅頭潛鴨為常見種。其中,保護級別高的黑頸鶴已經多年沒有記錄到,而灰鶴的數量根據近幾年來的調查統計來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來不早於九月九,走不遲於三月三”,因候鳥每年如約而至瀘沽湖,民間就有了這樣的諺語。“這和當地的耕作、收穫這些農事是密不可分的,也有指導的意義。”李仲新介紹,如果瀘沽湖旁邊永寧壩子的稻子收晚了一點點,已飛抵瀘沽湖越冬的黑頸鶴就會突襲稻田,影響收穫。
針對越冬候鳥保護,瀘沽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制定了較為有效的保護措施,並積極貫徹執行。每年入秋後,在主要候鳥棲息地、沿湖村落、候鳥遷徙的路徑、候鳥飛越離地較近的特殊地段等,佈置大型宣傳標語;建立了陸上和水上兩條巡護路線,開展全覆蓋越冬候鳥棲息地的巡護工作,根據大量水鳥每天還信守着一個小的遷徙規律,巡護面通常覆蓋了整個雲南所屬的瀘沽湖水面並延伸至整個永寧壩子的候鳥棲息地範圍;同時還針對特殊地段開展了必要的巡護工作,並加強了湖上巡護,嚴厲禁止佈設漁網。
瀘沽湖景區位於雲南省北部的滇川交界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旅遊區,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長期保持Ⅰ類水質的瀘沽湖,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質最好最穩定的湖泊。
瀘潔湖以它完好的自然生活環境、嫵媚的山水風光、奇特的摩梭母系文化為重要資源和景觀特徵,自然與人文相結合,情、水、山相融合,旅遊區總面積165.5平方公里,共有觀景台、格姆女神山、裏務比島、媳娃娥島、洛水村、裏格島、土司府衙遺址、永寧摩梭古村落、扎美喇嘛寺等50多個景點。其中,湖域面積50.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690米,最大水深93米。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木曉雯 文
圖片由瀘沽湖景區提供
責編 王利絢
編審 張明
【來源:春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