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淺談;鑑別明初民窯青花瓷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休閒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初民窯青花瓷,記住這些特徵,就等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足以對付一些不太高明的仿品了。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初民窯青花瓷的範圍是什麼?
根據一些學者的著作,將明代民窯的青花瓷分為明初、明中期和明末三個階段,明初指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至天順朝,簡單來説就是朱家的前四代人,不到100年時間,這段時間也是明代民窯的恢復和發展階段,之前是延續多年的戰爭。

明初民窯青花瓷的特徵是什麼?
1、整體形制:“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傳統,碗、盤、罐等日用器與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窯工藝水平與官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只是形似。比如“碗、盤”多是向外撇口,中間圓弧收腹,圈足較小但足牆較厚;“罐”多是口沿很短,寬部很寬、很圓潤,而且向下急收,與“鬼谷子”下山罐基本一樣,這些就是明初民窯青花瓷的整體形制。

明早期 民窯青花寫意人物紋碗
2、青花料特點:明初民窯青花瓷基本上用的都是國產青料,因此青花髮色普遍偏灰,從洪武至天順雖有近百年的時間跨度,但延續到景泰、天順朝,青花髮色仍不十分鮮豔、明麗。當然也有少數用的外來青料,在民窯器裏可是鳳毛麟角,只有一點是與官窯器一致的,那就是青料濃重處會形成“鐵鏽斑”。

明正統-天順 景德鎮窯青花獅球紋大盤 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天順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 土耳其 託普卡帕皇宮博物館藏
3、紋飾圖案:首先講畫法,基本上只有“一筆點畫”、“拓染”和“勾勒點染”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也是逐步發展的。洪武至永樂朝多用一筆點畫法,即所有的圖案都是用筆一次性畫出來的,這就要求畫師手法純熟,類似於水墨畫中的寫意,重意不重形,不懂畫的人看來,可能類似於小學生作品,懂的人才能看出其飄逸、灑脱的美。

永樂青花
宣德朝用拓染法的很多,所謂拓染就是用一個大筆多次塗染出花瓣、纏枝蓮等圖案,和今天的油畫是一個道理,重點是上色,手工上色往往造成濃淡不均勻,但高手畫師正是利用這種方法,才能畫出濃淡搭配的圖案,幻化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明宣德 青花花卉紋小罐
發展到正統、景泰、天順朝多用勾勒點染法,所謂的勾勒點染簡單來説就類似於工筆畫,只不過畫線的工具改成了毛筆。
以上三種畫法決定了明初民窯青花瓷的紋飾圖案特點,或為簡筆大寫意的抽象畫、或為層次感豐富的纏枝花卉、或為頗具特色淡青小工筆。
4、圈足特點:圈足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洪武到天順比較一致的特徵是“火石紅”,不一致的特徵發展過程如下:
洪武時期圈足內牆外斜,砂底無釉,底心有乳點。
永樂以後圈足內牆基本直立,但仍然較厚,而且無釉。
宣德以後圈足開始變薄,底心開始有釉,而且變平,沒有乳點,很多專家都説,從宣德開始,明代青花才擺脱元青花,有了自己的特點。

明洪武青花

正統青花

景泰青花

天順青花
5、胎、釉:“胎”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以碗為例:洪武至永樂朝青花瓷口沿較薄,但越靠近圈足胎體越厚重,厚度差很大,胎質普遍一般,並不很白,而且瓷化程度不高;發展至宣德至天順朝時,胎體厚度趨近於一致,胎的瓷化程度也更高,更具備現代瓷器的特徵。

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壺
“釉”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普遍偏青,有些人管這叫卵青色,這可能與明代青花瓷釉面普遍肥潤有關,以至於都影響到了清康熙朝的青花瓷。除了顏色發青、比較肥潤之外,那就是開片了,很多都會通體開片,或者説不開片的基本沒有,畢竟都是500多年的老物件。

明代 天順青花荷蓮大碗
高13.5cm,口徑33.2cm,足徑17cm
如何鑑定明初民窯青花瓷?幾十年前恐怕都沒有人做假的民窯青花瓷,因為不夠成本,要仿誰不仿官窯,但近幾十年仿品也越來越多,有些人專門仿製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也就是空白期)的瓷器,因為這時期的青花瓷大家都不熟,價格也不便宜。

明正統青花人物故事梅瓶

明代正統—天順 青花人物圖帶座瓶高21.0釐米,口徑8.0釐米,足徑10.0釐米
至於如何全面鑑定明初民窯青花瓷的方法,小編前面講的那些知識可能不夠全面,因為造假的太厲害了,做過的假貨賣出去之後自己都興許認不出來。因此,只能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的上手實物,哪怕是瓷片,反覆揣摩、不斷認識、不斷理解,才能走向“行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