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唐代的許渾用語不驚人的詩句描述隋唐的大運河修建。揚州的花又到盛開的季節,定是十分好看,隋煬帝也想去進行觀賞,縱然是帝王,但對美好的事物有所期待也是人之常情。黃河發源於崑崙山,崑崙一派流在詩句中指代的便是黃河,從京城到揚州的交通甚是不便,出發之前去看花肯定要有所準備。
説起隋煬帝,即使對歷史瞭解得不多也有聽過他的名號。隋煬帝出名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豐功偉業,而是他的負面形象。毫無疑問,隋煬帝在歷史上是出名的暴君。“煬”字在有昏庸殘暴的意思,據文獻記載,古代一共有四位帝王有過這個諡號。何為諡號,指的是人去世之後,後人根據他們生平的事蹟和實際作為對他們做出客觀的評價。
凡是在古代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去世之後朝廷都會用相應的稱號高度概括他們的一生,方便後人對他們的生平有所定論。在歷史上用“煬”為諡號的皇帝都是消沉墮落之人,為後世所詬病。隋煬帝的諡號是唐高祖李淵對他作出的評價,歷史書中的隋煬帝是一個揮金如土、獨斷專行的統治者。對於隋朝末年的亂世開篇,隋煬帝有一定的責任。
隋煬帝登基是在他奪取太子之位後,他隱忍多年,一直裝作一幅正人君子的模樣偽裝自己的真實面目,為成功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最終找殺掉父親之後成功上位。雖然隋煬帝一直臭名昭著,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功績為後世造成的有利影響。歷史上很多的皇帝都想有所作為,建立自己的盛世帝國,讓後世稱讚,隋煬帝也不例外,雖然他的功績存在一己私心。
隋煬帝並非一無是處,隋朝的大運河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民生工程。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用數十萬勞工大規模地開山鑿石,只為修築長城,鞏固江山社稷的統治,抵禦匈奴的騷擾。經過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威武壯觀的長城仍然是世界上充滿奇蹟的建築之一,是輝煌民族文化的象徵。修建大運河和修建長城一樣,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無數的百姓承擔嚴重的賦税。
長城是為抵禦匈奴的冒犯,大運河可以和長城相媲美,修築大運河是為哪般。實際上修築大運河不僅僅是為到揚州看花,還有連接南北的目的,讓國家的溝通更加方便。早在隋文帝楊堅在位的時候,就有開鑿運河的想法,但未大規模的行動。隋文帝下令開鑿的富民渠,讓糧食的運輸問題得到解決,可以説隋煬帝關於的大運河的想法,最初是受到隋文帝的影響。
隋煬帝上位之後,政治中心發生改變,以洛陽為中心。為保證洛陽糧食的供應以及其它戰略方面的考慮,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修建三個水利工程,將洛陽作為中心點。三個工程分別是: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隋煬帝修築大運河的目的何在?將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就都能明白了。三個工程相連,全長2500多公里,成為古代南北交通的一條大動脈,產生巨大的作用。
隨着大運河的開工,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廣闊的華北平原相連,跨越北京、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連接洛陽、山陽、江都、杭州等重要的城市,接通黃河、長江、淮河等水系。大運河無疑是歷史上最早開鑿、規模最大、作用巨大、影響深遠的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客觀來説,對漕運的發展有影響,同時對北方的鞏固也有影響。
大運河將洛陽和揚州相連,隋煬帝下揚州看花的心願終將實現。貫穿南北之後,隋煬帝向着北方進發,只為征討高句麗揚國威。隋煬帝對高句麗的用兵,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對外作戰。運河建成之後,隋煬帝明確規定軍隊出發之前,必須集合在永濟渠的終點,從而將糧草和軍隊同時通過水路運輸,大運河的地位十分重要。
開鑿大運河對於當時的老百姓而言,是一場災難,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全部是老百姓在做苦力。無辜的百姓承受着非人的折磨,沉重的工作導致超過200萬的民工死亡。大運河作為偉大的民生工程,產生的利益惠及千秋萬代,功勞屬於建設的勞動人民。
只看人的一面,就無法對他的好壞進行評價,生活也是這樣,如果只看一面,不能全面地看待,總有偏見的想法產生。白天不懂夜的黑,白天也不會知道夜晚的星空多麼璀璨。
參考資料:
《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