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寡薄”深山“日月換新顏”之變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休閒

曾幾何時,臨滄市鎮康縣木場鄉就是這樣一個冷涼寡薄山鄉。然而,短短几年,這個寡薄深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陽春三月,探訪鄉村旅遊人氣越來越旺的臨滄市鎮康縣木場鄉,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把我們引進山清水秀的大山深處,沿途聽聞這幾天鄉黨委正在河邊村興建鄉村旅遊景點的消息,一路尋去。

“我們書記在那邊,羊圈咖啡吧!”順着木場鄉宣傳委員向泳銘手指的方向,我們找到了正帶領着工人們鋪吧枱木板的木場鄉黨委書記羅瑞,他俯下身子量吧枱,不忘叮囑工人們輕拿輕放。“這個羊圈咖啡吧是我們的首次探索,也是這個村主打的一大亮點,為了探索更有品質的鄉村旅遊體驗,我們根據這裏的地理環境優勢,和村容村貌建設基礎,將體驗農家菜、羊圈咖啡吧、休閒垂釣、溪水摸魚、住宿等相應地布進來,從相加到相融進行亮化美化,這兩天就可以陸續開放了,而且現在住宿房間已經預約滿了。”

如果説先前被譽為全省旅遊名村的木場村桃花島的美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麼眼前的河邊村溪水潺潺、竹翠柳綠、屋舍儼然,在一灣灣碧池的鑲嵌點綴下,則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波潑墨。

誰能想到這麼美好的鄉村,曾有過多麼刻骨銘心的過往。“過去飯吃不飽,到處找野菜野果吃,村裏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身泥。”河邊村70多歲的老人金光甲嘆息着搖搖頭。

談起脱貧攻堅之初,木場鄉黨委委員羅堅挺也有這樣的感觸:“木場鄉屬於鎮康縣最邊遠、交通最不便、產業最薄弱、氣温差異最大、山區有效耕地面積最少的鄉鎮,這裏的羣眾觀念陳舊、內發動力不足,多種致貧原因疊加,長期飽受貧窮的困擾。”

為了徹底地拔窮根,鄉黨委班子始終堅持把基礎設施作為脱貧攻堅的先決條件來抓,軍人出身的鄉黨委書記羅瑞更是首當其衝,帶頭認領任務,帶領班子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撐,進村入户做通羣眾工作,並親力親為做好協調服務,逐一攻克了羣眾出行難、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問題,實現了每户農户都有安全住房,全鄉建制村公路通暢率100%,自來水普及率100%,廣播電視網絡覆蓋率100%。

“記得我們四角田村整體搬遷時,我們幾位班子成員揹着帳篷包就扎到村子裏了,工作好容易做通,幾個月過去,村民的房子終於蓋起來了,可他們看到我們還住在帳篷裏,就自發地組織了勞動力,像螞蟻搬家一樣,給我們蓋起了較為牢固地臨時住房。頓時,辛酸化為滿足。在全鄉整個脱貧攻堅工作中,這樣令人動容的幹羣互動細節還有很多。”回憶起脱貧攻堅的點點滴滴,木場鄉黨委書記羅瑞百感交集。

集體研究決定,以重點扶持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形式,通過大户帶散户,探索發展冬季馬鈴薯、重樓、草果、野生茶葉等一批新興產業,並在交通較為便利的熱區重點發展甘蔗產業和大棚蔬菜種植。先後建成了4萬畝的重樓種植基地、草果種植基地和野生茶葉基地,實現了農民人均擁有經濟林果面積達11畝以上,並建成了5000畝高優馬鈴薯示範樣板基地,2000畝蔬菜基地。

在走進厥壩自然村,尋着一股特殊地茶香,徑直走進村裏致富帶頭人楊東毫的茶葉初制所裏,楊東毫喜笑顏開地迎了出來。“現在我做着野生茶的加工銷售合作社,主要以加工、銷售為主,涉及的農户包括木場所有種植野生茶的農户,大概一兩百家呢,收的每年鮮葉也有一二十噸,大概價值五六十萬吧。到春茶採摘期,農户採摘的鮮葉就會來這裏賣給我,價格不會低於市面價格,每年以3%的銷售利潤上交村集體。”

在滬滇幫扶項目的扶持下,昔日的建檔立卡户楊東毫,成了鄉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多虧了鄉黨委政府啊,以前我們相當窮,沒有什麼產業,才種點包穀,馬鈴薯這些,一年下來幾千塊錢都不有。”楊東豪連聲感激着。

“小師傅”培養成“大師傅”,村民當起了工程老闆,家鄉情牽動了責任心。在全鄉上下攻克住房安全有保障難題中,由於工程隊緊缺,施工工人不足,導致全鄉進度緩慢,為此鄉黨委決定,着重培養一批能挑大樑的本土人才。於是,找到了像木匠世家李發榮這樣的民間手藝人。在經歷一系列鄉土人才培訓後,李發榮名正言順地成了包工頭。“拿到相應的資質後,我組建了這支農民工工程隊,到全鄉各村去承攬活計。到現在,經我們手修建、改造的房子有200多間了,和我學出去的師傅有十幾個,出去承頭帶隊攬活計,有的又回來和我包做,都是我們本地人。”

2019年,隨着鎮康縣脱貧攻堅高質量出列,木場鄉1568户6257人全部實現脱貧出列。2020年末,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180元,較2014年末翻了一番。這裏有這樣一羣有志氣的人,他們攜手克堅,一茬接力一茬,創造了鄉村奇蹟,以“敢叫日月換新顏”的作為和擔當,將一片冷涼寡薄,深耕為遠近聞名的美麗熱土,才成就瞭如今的“全國脱貧攻堅先進集體”。

雲南網通訊員董文靜王玲劉家坤穆文祥黃華文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