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尋夢桂花源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休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在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的咸寧,幾乎男女老少都會哼唱《江南桂花香》。

咸寧是我國五大桂花產區之一,各縣市區都有桂花蹤跡,尤以咸安區桂花鎮最為著名。秋日,家家户户房前屋後有桂花盛放,大街小巷桂香四溢,令人沉醉。

賞桂花 老樹新生

初秋,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記者來到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桂花源風景區。沿着濕漉漉的青石台階拾級而上,路旁桂花樹葉片間已經冒出星星點點的米黃色小花,散發出淡淡的香氣。

“一般而言,9月中下旬是本地桂花開放的時節。”桂花鎮文化站站長吳劍介紹,只有在氣温適當、雨水充沛的情況下,桂花樹才會開啓花芽。

咸寧市桂花栽培歷史悠久。大規模人工種植桂花則始於明代,盛於清代。

新中國成立後,桂花鎮的祝隆運、顧兆遠等5位六旬老人,利用扦插技術,打破了桂花一年長一茬、20年才開花的習性。1966年,桂花鎮的桂花數量已增長到20萬株,年產鮮桂花10萬斤。5位老人也被尊稱為“桂花老人”。

如今,咸寧的桂花資源位居全國前列。全市有約10萬畝桂花種植面積,現存樹齡百年以上古桂2000餘株,佔全國的90%以上。2000年7月,經原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花卉協會審定,鹹安被命名為“中國桂花之鄉”。

桂花源風景區內就有一個佔地近500畝的古桂林羣落,有桂花1萬餘株,其中樹齡百年以上的200餘株。夫妻桂、姐妹桂、祖孫桂,或相依相擁,或並肩而立,姿態優美,令人嘖嘖稱奇。還有一棵“瑤台桂母”,狀如巨傘,虯枝縱橫交錯。嚮導介紹,這株桂樹已有800多歲。

“我們為珍貴的古桂制定了搶救方案,安排專人維護和保養,讓老樹煥發新生命,繼續帶來芬芳。”吳劍説。

食桂花 唇齒留香

在咸寧,桂花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温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使得咸寧的桂花質量上乘,花朵色黃、瓣大、肉厚、香濃。

“桂花是藥食同源植物,用途廣,經濟價值高,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吳劍説。上世紀80年代以來,咸安區生產的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淦水牌”桂花酒、桂花蜜酒和桂花浸膏等產品就打出了名氣。近幾年,新開發的桂花米酒、桂花露等飲品也備受歡迎。

在桂花鎮大屋雷村,55歲的雷夕舉已經從事桂花酒釀造工作20多年。這是一項祖傳的技藝。眼下,他正在清洗家中的7個發酵池,為釀酒做準備。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家家户户開始打桂花。男人撐着竹竿在樹上打花,女人圍着樹接花,配合默契,朵朵歸倉。

“打桂花要用巧勁,桂花樹中央的枝條,要上下用勁打;靠邊緣的枝條,要往內用勁挑。”雷夕舉説。

打下桂花並曬乾後,便可以釀酒了。桂花性温、味辛,浸酒內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瘀的作用。桂花酒微甜又帶着桂花香,是老少皆宜的飲品。每年中秋節到春節前後,雷夕舉家的桂花酒都供不應求,賣到湖南、廣東等地,幫助他年均增收3萬多元。

近年來,咸寧桂花產業經濟效益開始凸顯。全市現有桂花100萬株,年產鮮花約150萬斤。通過發展桂花生產加工等產業,全市已有桂花苗木盆景、桂花食品飲料等企業450多家,年產值超過7億元。

品桂花 代代傳承

千百年來,咸寧人種桂、食桂、賞桂,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桂花文化。

大屋雷村有900多年曆史,至今保留着傳統的中秋祭月活動。農曆八月十五的傍晚,全村人聚集在村頭,獻桂花酒,祈願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習俗興起於清代,通過代代相傳的祭月儀式,表達村民們對大自然的感恩、對美好未來的期盼。”73歲的大屋雷村村民雷應佳説,2009年以來,在民俗專家的幫助、各級部門的支持下,村裏逐漸還原了一整套祭月儀式。大屋雷村被授予“中國中秋節俗傳承基地”稱號。

數百年來,祭月活動逐漸豐富和發展。人們會在庭院中採一束桂花,插於花瓶,和家人圍坐一起“守月華”。民間有“月亮長毛,大雨嚎啕”之説。花農通過觀察月亮長不長毛,也就是有沒有月華,就知道會不會下雨。月亮周圍的光環便是月華。

明月高懸的秋夜,讓我們品嚐桂花糕,小酌桂花酒,對月祈願——願桂花豐收,五穀盈倉,闔家平安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