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河谷的“薩王納”
從紅河縣城出發,沿着元蔓高速公路往元江縣方向行駛半小時左右,便來到了紅河谷山地未來鄉村振興創新中心。在溝壑縱橫、寸草不生的乾熱河谷裏,被綠色包圍的創新中心格外惹眼。
來到這裏,有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詞語“薩王納”,這是非洲當地語言的音譯,意指“熱帶稀樹草原”。“薩王納”主要分佈在非洲、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在我國的海南島以及雲南有小片存在。根據植物羣落學研究,紅河谷分佈着亞洲最為典型的河谷型“薩王納”植被,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獨特代表。
一直以來,由於焚風效應和封閉地形導致的大氣局部環流,紅河干熱河谷生態脆弱、土壤退化較為嚴重。201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世界農用林業中心首席科學家許建初首次來到紅河縣乾熱河谷區域,就對這裏產生了濃厚興趣。同年6月,許建初帶領科研團隊與紅河縣政府合作,建立總面積為3300畝紅河谷山地未來鄉村振興創新中心,開啓了“科研之旅”。
3年來,創新中心共投入3071萬元資金,建成乾熱河谷種質資源活體保存庫、喬灌草立體種植園、構建農林複合與生物質循環產業體系,開展山地生態系統監測與分析,水肥一體現代農業示範基地32畝,現代苗圃基地100畝。
正值夏季最炎熱的時節,但在創新中心苗圃基地,卻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圖景。各種苗木花卉依山栽培,奼紫嫣紅。目前,河谷山地未來創新中心已引種珍稀名貴木本經濟植物35種2萬餘株,為紅河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擔任創新中心主任的許建初介紹:“創新中心已經完成400畝生態修復,沿公路修復邊坡兩公里,同時,苗圃種植了木棉、猴麪包樹、大荔枝王、餘甘子等特色植物,為下一步生態修復打好基礎。”
本報記者 李樹芬 通訊員 毛敬華 文/圖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