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新西蘭之行,遭遇長有第三隻眼的楔齒蜥

郭耕

難忘的新西蘭之行,遭遇長有第三隻眼的楔齒蜥


這裏,曾被譽為白雲之鄉


南半球島國新西蘭,領土面積與英國相仿,是台灣島的7倍。港台人按音譯稱其紐西蘭。在荷蘭語,新西蘭的意思為“新的海中陸地”,最先登陸的島民毛利人則稱這裏為“長長的白雲之鄉”。毛利人的這個美麗而浪漫的稱謂,我覺得最貼切。


在16年前,也就是2004年7月底,我曾去新西蘭進行科普考察。先從南島的基督城向南,又從北島的惠靈頓向北,在這修長的島國南下北上,馬不停蹄,“雲遊”的城鎮甚多,考察的範圍甚廣,但綠色的草原、廣袤的山野、澄澈的湖水、燦爛的星空,無不令人心曠神怡。雪山皚皚、河水滔滔、鷗鳥翻飛…藍天白雲,更是如影隨形,這麼一個處處田園牧歌、約30%國土為保護區的、既是現代、又天然的國度。其實,在一千年前,這還鮮有人跡,在二百年前還沒有國家。


難忘的新西蘭之行,遭遇長有第三隻眼的楔齒蜥


大約在公元1100年,一個叫庫彼的波利尼西亞航海者發現了新西蘭,他的妻子把這裏取名“長長的白雲之鄉”,回到波利尼西亞後,向人們描述了這塊美妙的土地,但直到1350年,作為波利尼西亞人的一支毛利人,由於家鄉食物的匱乏而開始移民這裏。他們的獨木舟船隊浩浩蕩蕩,在北島羅託魯瓦附近的東海岸登陸,然後逐漸移居內陸。


難忘的新西蘭之行,遭遇長有第三隻眼的楔齒蜥


羅託魯瓦是我們途經的一個重鎮,這裏熱泉噴湧,地熱資源豐富,幾乎家家有温泉可泡。想必當年毛利人也是由此而樂不思蜀了。在十八世紀,新西蘭的毛利人約有十幾萬,他們與世隔絕,有自己的語言,無國家的概念,能歌善舞,醉心藝術,工於雕刻、編織等。在羅託魯瓦,不但目睹了毛利婦女嫺熟的劍麻搓繩手藝,還欣賞了他們美妙的歌舞表演,我還與胖胖的毛利女人合了影。有趣的是,據維多利亞大學科學家進行的基因分析,毛利人的祖先應當源自中國,原來“本是同根生”呀。


1642年,荷蘭探險家阿爾貝塔斯曼乘船從爪哇、印尼南行探險,意外地抵達新西蘭,成為第一個發現這塊土地的歐洲人,只是因為北島毛利人的抗拒而登陸未逞。記得,我們的飛機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之間的海域經過時,飛行圖顯示:塔斯曼海,原來就是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命名的。


1769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考察澳大利亞之前,也發現了新西蘭,經與毛利人溝通,登上了陸地,便成為第一個踏足新西蘭的歐洲人。庫克船長在新西蘭人的心目中,可謂舉足輕重,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他的塑像,全國最高的、海拔3764米的山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庫克峯。


1840年,英國總督赫伯森從悉尼來到新西蘭,與毛利人談判,在當年的2月6日,簽署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懷唐義條約》,以後,新西蘭便將2月6日這天,定為國慶節。這天,英國人在新西蘭的統治地位得以確定,大規模移民由此開始。在我們所經城市的顯要位置,幾乎都能見到記載最初定居者名字的紀念碑。


奇特的活化石——三眼楔齒蜥



在1.5億年前,南半球的新西蘭,尚與南極、南美、非洲、澳大利亞連在一塊,組成岡瓦納古陸。以後,逐漸分離,由於新西蘭獨立於其他陸地,在世界上所有動物區系中,屬於最古老的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中生代末期的動物類羣。


新西蘭也是一個相當貧乏的動物區,本地的哺乳動物,除了兩種蝙蝠外,一無所有。兩棲爬行類,少的可憐,蛇根本沒有,但一種名為三眼楔齒蜥的爬行動物,格外引人注目。


我們到位於惠靈頓山坡上的維多利亞大學考察,該校生物系的蘇珊女士為我們做了有關“三眼楔齒蜥”的專題演示。正好在前一天,我從惠靈頓動物園的夜行館,時隱時現地看到雄雌兩隻三眼楔齒蜥,正希望瞭解得清楚一些。聽了專家的講解,略知一二。

圖片來自網絡


在新西蘭,沒有三眼楔齒蜥的天敵,它們優哉遊哉地、默默地延續着,從恐龍時代一直走到今天,堪為侏羅紀時代的孑遺物種——活化石。近幾百年以來,因人類登陸,肆意捕殺,並帶來了老鼠,使這種動物在主島上滅絕殆盡。


為了讓這種奇特的活化石延續下去。新西蘭早已立法保護並採取人工孵化的輔助措施,繁育後“重引進”到指定的沒有人類和老鼠干擾的島嶼上。


蘇珊放完投影,説讓我們看看、摸摸她養的一隻活的三眼楔齒蜥,我們簡直喜出望外。一會兒,蘇珊抱來一個箱子,打開蓋子,輕輕捧出一隻一尺多長、渾身覆鱗的、文文靜靜的動物——三眼楔齒蜥,這是一隻十七歲齡的雄性,但還未進入成年。三眼楔齒蜥的壽命可達百年,二十歲才進入性成熟。


我想,低調、緩慢、深居簡出的生存策略,正是它們得以長久延續的關鍵。大家忙着拍照,我則凝視着蘇珊手中的這位寶貝,想到,它的名字叫三眼,可為什麼看不見呢?一問蘇珊才知,它的確有個“顱頂眼”,但並非真正的能看東西的眼睛。


我們能與這來自恐龍時代的神奇生靈做親密接觸,也算是開了眼了,但願三眼楔齒蜥,這種新西蘭獨有的古老動物,永遠成為這個世外桃源的活神仙


延伸閲讀--關於楔齒蜥


1、因何得名:


“楔齒蜥”,毛利族語意為“背部刺狀鬣鱗”,這是楔齒蜥的外表特徵。毛利人通過神話説故事,賦予其有關的超自然力量。早期的毛利人對楔齒蜥十分敬畏,被視為死神和災神的使者。


2、孵化期:


卵,有鴿蛋大小,需要1年零3個月才能孵化出幼蜥來,但它的生命可活到100多年。要經過20年才成熟。


3、體長體重:


體色與其棲息環境相仿,呈灰色或橄欖綠色;成體的雌蜥體長約40cm,雄蜥體長約60cm,體重可達1kg。夜行性,白天多逗留在洞穴中。


4、關於第三隻眼:


據説,楔齒蜥的遠祖就是長三隻眼睛,除了兩隻現在仍很發達的平視眼睛外,還有隻生長在頭頂上的“顱頂眼”。那時,它們天敵鳥類經常傷害和殘殺它們。為了生存,這第三隻眼睛很發達。隨着時間的化變,傷害它們的鳥類逐漸被大自然所淘汰,“顱頂眼”也退化了。現在,這隻眼睛僅保存角膜、水晶體和視網膜。在幼年時,只能接受光的刺激,卻無法看東西。成年後,基本失去作用。


5、關於求偶:


雄性充滿攻擊性,還要在同性中競爭。發情期,雄蜥不顧長途跋涉去與其它雄蜥爭鬥,往往先脹大喉部的液囊,挺起後背,發出聲音,向前猛衝。楔齒蜥依靠其上下顎進行打鬥。大部分年長的雄蜥身上都留有疤痕。


6、楔齒蜥由盛轉衰的幾種説法:


降温説

--氣温驟降使得南島和斯圖爾特島(Stewart Island)上的楔齒蜥死亡。這些地方的楔齒蜥化石要比北島找到的古老。


外來動物入侵

--14世紀毛利人來到新西蘭,帶來的太平洋鼠對幼小的楔齒蜥肆無忌憚地捕食。歐洲人到來時,很多被歐洲人帶來的動物消滅。當然,也少不了人類的獵殺。


7、禁令:

目前,只有新西蘭少數小島存在楔齒蜥。新西蘭政府頒佈法規:任何人未獲得通行證,不準登上這些偏僻小島。未經許可捕獵楔齒蜥將受到重罰。要求嚴格防範過往船隻偷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33 字。

轉載請註明: 難忘的新西蘭之行,遭遇長有第三隻眼的楔齒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