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顏值、高科技、人性化的“冰絲帶”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休閒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耿興敏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陶寅生 楊蔚然

  11月4日,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92天,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冰絲帶”將承擔速度滑冰比賽並在此將、誕生14塊金牌。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國家速滑館無論是從建造技術,還是建設速度,均體現了我國當前建築行業的最高水平。其主場館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納約12000名觀眾,外形上,國家速滑館由22條晶瑩美麗的“絲帶”狀曲面玻璃幕牆環繞,因此,又被稱為“冰絲帶”。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誌性建築羣。

  二氧化碳製冰系統助力綠色辦賽

  國家速滑館將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的冬奧速度滑冰場館,真正做到了綠色辦賽、節能辦賽。國家速滑館公司製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介紹,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是最環保的製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同時,二氧化碳系統製冷過程中產生大量高品質餘熱通過冷熱聯供一體化設計可進行回收利用,用於場館的熱水、澆冰、除濕等場景,相比較傳統冰場可以有20%以上的能效提升,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碳製冰可以實現冰表面温差不超過0.5℃,冰面硬度更均勻,為運動員創造好的成績提供了有利條件。

  “智慧大腦”為場館可持續利用提供“北京方案”

  國家速滑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場館,具有智能化的運動管理系統、觀眾觀賽管理和場館管理系統,就像給場館配備了一顆“大腦”。在“智慧大腦”的控制下,國家速滑館冰面可被劃分成類似於一個温度不同的“九宮格”。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可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羣眾性冰上運動。據國家速滑館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久林介紹,冬奧會結束後,國家速滑館將逐步打開大門向社會開放,可持續利用25年,為羣眾健身提供場地設施。通過體育賽事、羣眾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經營業態,在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努力建成以冰雪運動為核心,全面促進全民健身、體育消費的新型城市文體綜合體,成為滿足人民羣眾對冬季美好生活嚮往的新座標,為奧運場館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北京方案”。

  運動員活動區提供全面的賽時服務

  在國家速滑館東南側區域,規劃了專門的運動員活動準備區。14間運動員更衣室、近千平方米的運動員熱身區和約700平方米的力量房為運動員提供全面的服務保障。記者注意到,在運動員力量房內,有序擺放着豐富多樣的健身器材。在熱身區內,建設了一條總長為138.3米,寬為6.2米藍色的塑膠跑道,專門為選手賽前熱身而準備。更衣室內按照運動員賽前賽後使用習慣,擺放了更衣櫃、條凳,並配備衞生間、洗澡間等。賽時還將會在活動區入口進行體温檢測,在房間內配備相關洗護用品和防疫物資,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2021年4月,“冰絲帶”首次製冰之後,迎來了國內測試活動,實現了測試場地硬件設施、競賽組織保障、場館運行機制、指揮體系運行和疫情防控工作等方面的測試目標。

  時隔半年,10月份的“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在“冰絲帶”開賽。這也是第一次有國外選手在“冰絲帶”參加比賽。國家速滑館在場館運行、競賽組織等各個業務領域都按照奧運會賽時標準進行保障。國際滑聯的技術代表和國際技術官員親臨現場觀賽,比賽的整體氛圍更貼近於正賽。各方對“冰絲帶”和防疫組織工作讚不絕口,運動員普遍對冰面質量和場館設施表示滿意和肯定,並有四名運動員五次創造個人最好成績。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