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先後拿出三件珍貴物品,讓“豪門”薛家原形畢露!
當賈雨村來到應天府擔任知府的時候,那位曾經在葫蘆廟做過小沙彌的門子,交給他一張“護官符”,“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東海缺少白玉牀,龍王來請金陵王”。
按照這張“護官符”上的內容,薛家和賈家、史家、王家一樣,都是名門大族。可是,我們仔細看看這種“護官符”的備註,就不難發現這幾家的區別其實還是挺大的,賈家的祖上,是寧榮二公,史家的祖上,是保齡侯,王家也是都太尉統制縣伯。這三家,一個是公爵,一個是侯爵,一個是伯爵,都有世襲的爵位,而薛家的祖上,只做過紫薇舍人。
紫薇舍人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職位了,但紫薇舍人之後,他的子孫沒有一個在進入宦海,都不過是在經商。這就註定了薛家與其他三家的區別。
在薛姨媽帶着女兒薛寶釵、兒子薛蟠,住進賈府之後,賈母先後拿出幾件珍貴物品,更是讓薛家這個“豪門”,原形畢露。
第一件是賈家用來做疙瘩湯的銀模子。那一次,因為賈寶玉捱了打,他向賈母和王夫人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吃一碗“小荷葉,小蓮蓬的湯”,賈母一疊聲命人去做,王熙鳳笑道:“聽聽,口味不算高貴,只是太磨牙了,巴巴地想這個吃了。”賈母便一疊聲命人去做,王熙鳳笑道:“老祖宗別急,等我想一想,這模子誰收着呢!”等這套專用的模子找出來了,薛姨媽先接過來看。
原來是個小匣子,裏面裝着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賈母王夫人道:“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若不説出來,我見這個也不認得這是做什麼用的。”鳳姐兒也不等人説話,便笑道:“姑媽那裏曉得,這是舊年備膳,他們想的法兒。不知弄些什麼面印出來,借點新荷葉的清香,全仗着好湯,究竟沒意思,誰家常吃他了。那一回呈樣的作了一回,他今日怎麼想起來了。”
可見,這件賈府並不常用,連王熙鳳都險些忘了在哪裏的東西,薛姨媽不僅不沒見過,也根本不知道是做什麼的。這一件物品,便拉開了薛家在飲食方便,和賈府的巨大差別。
第二件是賈母用來給瀟湘館糊窗户的軟煙羅。為了讓劉姥姥在大觀園中好好玩玩,賈母帶着她逛了大半天。她們最先去的地方,就是瀟湘館。賈母因為看到瀟湘館的紗窗舊了,就和王夫人説道:“這個紗新糊上好看,過了後來就不翠了,這個院子裏又沒有桃杏樹,這竹子已是綠的,再拿這個綠紗糊上,反不配,我記得咱們先是有四五樣糊窗户的紗呢,明兒把她這窗户上的換了。”賈母一聲令下,王熙鳳立刻付諸行動,她命人從倉庫中找出一匹軟煙羅拿了過來。
賈母笑道:“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還大呢,怪不得她認作蟬翼紗,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認作蟬翼紗,正經名字叫做‘軟煙羅’……那個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晴’,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綠的,一樣就是銀紅的,若是做了長子,糊了窗户,遠遠地看着,就像煙霧一樣,所以叫做‘軟煙羅’,那銀紅的又叫做‘霞影紗’,如今上用的府紗也沒有這樣軟厚輕實了。”薛姨媽笑道:“別説鳳丫頭沒見,連我也沒聽見過。”
這匹霞影紗,展現出來薛家和賈府在用品上的巨大差別。這些軟煙羅,也是被賈府堆在庫房中,險些被遺忘了。王熙鳳年輕不知道,王夫人嫁進賈府多年,自然很清楚這件事,薛姨媽卻對這軟煙羅一無所知。王夫人和薛姨媽是親姐妹,可見,這軟煙羅,是隻有賈府才有的珍貴物品,也最能表現出賈府和薛家的差別。
第三件是賈母送給薛寶琴的鳧靨裘。第四十九回,賈府中來了幾位客人,其中一位是薛寶釵的堂妹薛寶琴。因為薛寶琴長得非常漂亮,“外貌協會會長”賈母,便逼着王夫人認了薛寶琴做乾女兒,自己自然也就可以認薛寶琴做“幹孫女”了。為了表達自己對“幹孫女”疼愛,賈母不僅親自帶着薛寶琴起居,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鳧靨裘,送給了薛寶琴。
當薛寶琴穿着這件金翠輝煌的衣服,來到姐姐薛寶釵的蘅蕪苑的時候,大家都不認識是什麼。香菱這姑娘冒昧一些,説“怪道這麼好看,原來是孔雀毛做的”。史湘雲糾正道:“哪裏是孔雀毛,就是野鴨子頭上的毛做的,可見老太太疼你了,那麼疼寶玉,也沒給他穿。”
這件鳧靨裘,薛家的人都不認識,史湘雲卻張口就説出了它的來歷。可見,史家和賈家一樣,都是有“家底”的,都是有着厚重積累的家族。而薛家,就和這兩個家族差得遠了。當然了,賈母還有更為珍貴的一件雀金呢,送給孫子賈寶玉,並非是史湘雲説的,老太太捨不得給寶玉穿。在老太太心裏,終究還是誰都比不上賈寶玉。
這三件物品,對於賈府來説,前兩件是被堆放在庫房中,差點被忘記了的“半廢棄物”,最後一件倒是挺珍貴,賈母房裏也只有這一件鳧靨裘,和送給賈寶玉的雀金呢。
總之,這三件東西,薛家沒有一個人認識,從薛姨媽到薛寶釵、薛寶琴,都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在賈母面前,薛姨媽兩次露怯,見多識廣的薛寶釵,也被一件鳧靨裘難住,説不出來歷。這便在無形之間,從穿着、飲食,到日常用品,將薛家和賈府的彰顯得淋漓盡致,也讓薛家這個“假豪門”,原形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