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待到無恙時,武漢再相聚

  國慶中秋雙節合璧的假日裏

  武漢信守了與全國人民的承諾與約定

  笑迎八方賓客

  “我們回武漢了。”

  那些白衣為甲

  驅散黑暗的援漢醫療隊隊員們

  佳節重返武漢時

  用到最多的一個字

  就是“回”

  從“去”變成“回”

  一字之差

  是情感的賓主轉換

  是休慼與共的精神羈絆

  武漢

  已然成為他們心中的故鄉

  上海援漢醫生登上黃鶴樓!

  10月3日上午

  上海援漢醫生黃建芳與丈夫陳前

  帶着女兒陳石聰

  登上了黃鶴樓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陳前、陳石聰、黃建芳(從左至右)在黃鶴樓前合影。

  一個月前

  女兒考入武漢大學醫學部

  趁着國慶假期

  一家三口決定故地重遊

  看看武漢現在的樣子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我感覺現在的武漢

  完全恢復了活力。”

  從免費入住的紐賓凱希璞酒店出來

  黃醫生一家坐上高德打車去黃鶴樓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送他們的司機名叫成冬

  是疫情期間高德打車與風韻出行

  “免費醫護專車”接單最高的司機

  成冬説

  他送過不少去雷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

  感謝黃醫生勇敢支援武漢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媽媽,你看那邊,真好看!”

  一家人登上黃鶴樓

  女兒陳石聰指着遠處的龜山電視塔説

  聽到這句話

  再回望自己曾經的“戰場”

  看到如今的武漢街頭人如潮水

  黃建芳醫生感到“有點自豪”

  今年2月19日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的黃建芳

  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

  有着豐富感染科工作經驗的她

  在雷神山醫院主要負責院感工作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黃建芳在雷神山醫院。受訪者提供

  2月19日至4月6日

  黃建芳一直堅守在雷神山醫院

  這段日子裏

  她經歷了複雜的情感變化

  自己所在病區成功治癒了

  第一個新冠患者

  黃建芳高興得立馬將這個消息

  告訴遠在上海的丈夫

  “有一個病人出院了。”

  同時

  隨時關注着疫情發展的黃建芳

  也會為階段性的感染數量的增長

  而感到難過

  “有空就拿出手機看,

  看看武漢現在是什麼情況。”

  除疫情外

  家裏正在讀高三的女兒陳石聰的學習

  是黃建芳第二擔心的事

  在黃建芳援漢的第10天

  女兒給媽媽發來一段話

  徹底讓她放心下來安心戰鬥

  “我希望媽媽能夠保護好自己,

  努力工作幫助更多病人。

  我在家也會努力學習,

  我們要一起努力克服疫情這道坎。”

  9月

  陳石聰終於如願以償考進

  武漢大學醫學部

  成為一名醫生是陳石聰從小的夢想

  而疫情中全國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

  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援漢護士回漢見證“最美愛情”

  疫情期間

  88歲的馮保會和83歲的妻子李紹華

  在新冠肺炎隔離病房相濡以沫的樣子

  打動了無數網友

  被稱為“愛情最美的模樣”

  2月底

  夫妻倆治癒出院

  照顧他們的廣東醫療隊的醫護

  一直與馮保會保持聯繫

  定期詢問康復情況

  這個國慶

  廣東援漢醫療隊隊員、護士盧俊

  專程到馮保會家看望兩老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9月30日下午3時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護士盧俊

  剛到武漢便拎着行李直奔馮老家

  得知援漢醫護要來看望自己

  馮保會早早將房間打掃乾淨

  換上乾淨的襯衣

  坐在沙發上等候

  “説實話,我可能還不認識他,

  當時他們都穿着防護服,

  我也看不到樣子。”

  馮老難掩激動

  下午4時

  盧俊一進門

  馮保會就緊緊握住了他的手

  “感謝有你們的照顧,

  冒着生命危險救我們的命,

  感激不盡啊!”

  馮保會説

  這是他第一次看清醫護的臉

  聽到熟悉的聲音

  就想起來是誰了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馮保會(左)老人和老伴李紹華在家中,牆上掛着的是孫子的結婚照。

  “這個病傳染性很強,

  你們再與病人打交道,

  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

  馮保會囑咐盧俊

  盧俊則給老人買了牛奶和營養品

  叮囑他注意調養身體

  盧俊説

  整個醫療隊的同事都很牽掛兩位老人

  託他一定要

  把老人的情況分享到微信羣裏

  現在看到他們身體都恢復得這麼好

  終於放心了

  “感覺自己的付出有回報,

  是值得的。”

  “當時最打動我們的

  就是老人給老伴餵飯的樣子,

  本來婆婆不願意吃飯,

  老人一來,她就聽話了。

  有時候一喂就是一個小時,

  沒有一點不耐煩,

  半夜還會過來給她掖被窩,

  當時很多同事看到都流淚了。”

  盧俊説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馮保會(左)老人和老伴李紹華晚年補拍的婚紗照。

  出院後

  兩位老人身體都恢復得很好

  也沒得過感冒

  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伴

  得像哄小孩一樣

  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馮保會從房間裏拿出一張

  裱好的照片給盧俊看

  那是李紹華38歲時拍的

  對於網友“最美愛情”的評論

  老人頓了頓説

  “年輕時,我們講愛情,

  現在,我們講感情。”

  中秋節

  老人的心願是

  和新冠肺炎康復的兒子、姑娘一起

  吃一頓團圓飯

  也祝福所有援漢醫療隊的醫生護士

  節日快樂

  援漢醫生完成與方艙考生的約定

  “這次是為了完成

  和一個18歲小夥子見面的約定,

  祝賀他成為大一新生!”

  9月27日

  廣東援漢醫療隊隊員劉曉春

  回到自己戰鬥過45個日夜的武漢

  見到了一直牽掛的“方艙考生”

  援漢醫生劉曉春

  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創傷骨科的主治醫師

  今年2月

  他在武漢江漢方艙醫院工作時

  認識了一位18歲的小夥子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劉曉春再次回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

  “我發現他在方艙醫院,

  一直安安靜靜地看書。

  向護士打聽得知,

  男孩今年參加高考。”

  想到自己也是非典時參加高考

  相似的經歷

  讓劉曉春非常清楚男孩的心理狀態

  除了生理上的治療

  劉曉春每天都會幫他進行心理疏導

  還時不時講講笑話,教教粵語

  待男孩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

  劉曉春送他出院時

  兩人許下高考後相見的約定

  再次相見

  男孩已經順利入學

  “我一直想再當面謝謝哥,

  感謝你當時對我的鼓勵,

  我才能考上大學。”

  男孩對劉曉春心存感激

  看到男孩一切安好

  劉曉春放下心來

  “他是一個很緊張的孩子,

  我回廣東後也一直保持着聯繫,

  時刻關注着他的心理狀態。”

  劉曉春這次的行程非常匆忙

  男孩想帶他在武漢到處看看

  品嚐一些地道的武漢小吃

  由於時間緊張

  劉曉春安慰道

  “沒關係,

  這不會是最後一次見面,

  來日方長。”

  説完

  他送上了自己從廣東帶來的禮物

  一本記錄了抗疫時刻的書籍

  《武漢一定贏》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

  可以翻開這本書,

  想想自己都已經經歷過了生死,

  還有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嗎?”

  聽到這句話

  男孩堅定了信心

  向劉曉春許下今後會繼續深造的目標

  等到放暑假時

  一定要到廣東再看看這位大哥哥

  “當時我是坐高鐵來的,

  所以這次也同樣選擇了高鐵。”

  一出高鐵站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羣

  劉曉春感到這才是武漢該有的模樣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重返武漢

  劉曉春訂了當時入住的房間

  “住回這裏,感覺一切都太熟悉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行李箱擺放的位置。”

  當晚,接到廣東朋友約飯的電話

  他回覆道

  “改天吧,我已經回武漢了。”

  在被問及為什麼用“回”這個字時

  他説

  這座城市帶給他不一樣的經歷

  現在看它,感覺很親切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離開酒店

  劉曉春前往曾經的江漢方艙醫院

  在網約車上

  劉曉春回憶起每天上下班的情景

  還為司機師傅指路

  “再往前些,再有一個路口就到了。”

  進入武漢國際會展中心

  劉曉春説:

  “今天看到這裏在佈置展台,

  如果不是之前在這裏工作過,

  根本不會想到這裏曾是方艙醫院。”

  看到這裏已經沒有了幾個月前的痕跡

  他感慨道:

  “建醫院的目的就是救治病人,

  現在目的達到了,

  會展中心恢復了往日的功能,

  武漢疫後恢復的速度超乎我的想象。”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從此武漢是故鄉

  那些千千萬萬

  幫助武漢鬥罷艱險

  走出至暗的人們

  你們的恩情

  武漢人民銘記於心

  歡迎你們常回武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大批援漢醫護回漢探“親”,他們説了同一個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