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櫻(遼寧)
秋日,到東北邊陲小城呼蘭,踏訪蕭紅故居。
車到呼蘭,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城邊上的呼蘭河,這條河在蕭紅的作品中多次出現,它有時歡快的湧動,有時沉痛的嗚咽。
蕭紅的故居坐落在離河不遠的東二道街,充滿着濃濃的北方鄉土氣息,街門不大,裏面是兩層寬敞的院落,整齊的住房,一字形馬蹄瓦的5間青磚青瓦房,周圍是嚴實的灰色院牆,顯得莊嚴、肅穆。入屋,火坑,雕花窗欞;入院,瓜棚,柴禾垛……這一切都散發着濃濃的東北民居氣息。
純樸的農家大院的院前花草叢中,有一尊蕭紅身着旗袍,圍着毛巾,右手拿書,左書託着下巴,眼睛凝視前方,端坐在一塊巨石上的全身雕像。
走進故居,正房門上懸掛着“蕭紅故居”門匾。在第一間房子裏,掛着蕭紅的彩色肖像,以及名人的題詞和題詩。東屋外間一鋪火坑的上方表明:1911年6月1日,蕭紅出生在此。炕上還有那張蕭紅使用過的炕桌。後院是重新恢復的原貌,種植着楊樹、柳樹、櫻桃樹、榆樹,還有花草,這使人想起茅盾在《(呼蘭河傳)序》中的描述:“一位解事頗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麼單調呵!年年種着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後花園,堆滿了破舊東西,黑暗而塵封的後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當年故居的後院和儲藏室,是蕭紅童年時的兩個樂園。站在院中,眼前彷彿又閃現着當年蕭紅與祖父歡快的情景:那一片用秫秸搭成屋頂的三角架,蕭紅喜歡藏在黃瓜架下。在充滿陽光的後院,一老一少,栽花,種小白菜,拔草,摘黃瓜吃,這是她和祖父的一個歡樂天地。她跟祖父學習,“早晨唸詩,晚上唸詩,半夜醒了也是念詩。唸了一陣,念困了再睡去。”蕭紅從祖父那裏受到了啓蒙教育。蕭紅少年時代,就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思想啓蒙的影響。他在一出以反封建為主題的話劇《傲霜枝》中飾演一個小姑娘,爭取獨立是她少年時代的主要人生目標。到了哈爾濱,她接觸了新文學,讀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的文學作品,吟冰心、徐志摩的詩,看莎士比亞、歌德、普希金、雪萊的作品,以及蘇聯小説《復仇》、《獵人日記》,還有中國古典名著,思想解放,導致了與家庭決裂出走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時候;/今年我的命運,/比青杏還酸!/……”蕭紅的詩描述了她當時的坎坷之路的心境。1930年她初中畢業,為反抗封建家庭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隨友人去北平,蕭紅叛逆的精神如奮飛鳥兒衝出牢籠,潛在的文學才能,找到了最佳表現形式,一顆閃亮的文學新星升起在昏暗的東北地平線上。後來她逐漸結識了一大批文學界著名人士,特別是與魯迅結下的友誼。
故居內通過圖片、照片、實物,展示了蕭紅的坎坷人生和創作歷程。蕭紅的創作思想是深刻而豐富的,她的目光穿透了漫長的世紀。《生死場》是三十年最早出現的抗日小説之一,它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故居展館內,我看到蕭紅為《生命場》封面所作的畫,畫面是一幅中華民族的版圖,在東三省部分被一條直線粗暴地截開,宛如一支利斧劈斷了一樣,象徵着東三省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與摧殘。魯迅親自為《生死場》寫了序言,稱讚她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是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還稱她為“文學洛神”,她是茅盾口中“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郭沫若在蕭紅逝世4週年的紀念會上,曾高度評價她是“對舊社會不妥協的蕭紅女士是人民的作家”。
走出蕭紅故居,站在花叢中蕭紅雕像前,我的思緒在升騰:當年這位東北姑娘就是從這裏一步跨出,一直到客死他鄉。她的這一步,儘管她經歷了崎嶇而又不幸的道路,以至於貧病交加,顛沛流離,但她終於用這一步和封建勢力宣告決裂,維護了自己做人的權利和尊嚴。也正是這堅實的一步,使她結識了魯迅等著名文學界人士,她受到魯迅先生的愛護扶持,在新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創造了業績。正是這堅實的一步,使她實現了人生價值,有了《生死場》、《呼蘭河傳》、《商市街》、《馬伯樂》,有了她的10多部中、短篇小説集和詩歌、散文等,約有100多萬字……
落紅蕭蕭,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雖在滾滾紅塵中,僅僅走過了31個春夏秋冬,可她是一顆閃亮的星星,一道彩紅的霞光,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思念。
作者簡介:本名:田俊明, 筆名:田櫻,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曾任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現為大連作家協會顧問、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大連市散文學會會長。著有:《榴槤情》《櫻花情》《草屋情》《峇釐情》《吳哥情》《基緯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櫻》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 書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