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神奇工廠”變身網紅打卡點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休閒

上世紀的公社舊糧倉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民宿,石膏廠老廠房成了極具設計感可“晴耕雨讀”的農家書屋,百年老水泥廠的水泥筒倉被改建成了書倉和酒吧,鍊鋼的工業回水治理後循環進湖打造園林美景……

南京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有着厚實的工業旅遊資源和遺存。南京也是魚米之鄉,留下了諸多農業文明的印記。在南京的城市化進程中,設計者們獨具匠心,將一些原本被時代“淘汰”的老廠房、老糧倉,甚至是工業生產線上經過處理的“回水”,打造成了創意十足的書店、酒吧、民宿、園林景緻,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機,變成了承載着歷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網紅打卡景點。

上世紀的公社老糧倉,變身網紅民宿

“美不勝收,田園風光。行到水窮出,坐看雲起時。”上個雙休日,網友“CFT01”慕名來到位於溧水的南京李在鳳糧倉都舍酒店體驗,無論是周邊的自然田園風光,還是舊糧倉改建的精妙創意,都讓他眼前一亮,連呼“不虛此行”。

這座可以讓你“早上聽着鳥聲醒來,晚上伴着蛙聲入眠”的李在鳳糧倉都舍酒店,位於溧水區風景秀麗的李在鳳村,坐落在蘆葦盪漾的鄉間池塘和各色瓜果田園中央,建築保留了原生態的江南農村特色,是一座類似世外桃源般的“高顏值”民宿。長方形的倉房式結構,人字形的灰黑色屋頂,粉刷一新的白色牆壁,外立面是墨黑色的玻璃幕牆,映着室外游泳池的一泓碧波,既古樸端方,又簡約時尚。

酒店由原公社舊糧倉改造而成,如果你走進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小細節,比如屋脊上的出風煙囱、側邊的出糧口、牆壁的稻殼,滿滿的歷史滄桑感。“這是一處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公社舊糧倉,後來廢棄不用。我們大膽嘗試改造,變成了現在的特色主題酒店。”酒店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走進室內,簡約木質設計風格又給人一種迴歸自然的親切感。遊客可以在明道書吧品讀經典,在D樂園體驗蔬果採摘、DIY微型盆景,在ADD全日制餐廳享受新田園自助冷餐,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慢時光。

儘管建在村裏,但酒店可是時尚的“弄潮兒”。作為溧水首家智慧型民宿酒店,其打造的語音智能客房,讓客人可以藉助網絡智能操控相關設施,酒店智慧管家“都舍精靈”也上崗為客人提供周到服務。

“每逢雙休日、節假日和暑假旺季,酒店都一房難求。平時的入住率也有50%左右。”酒店銷售總監邵先生説,酒店自從2019年8月開業以來,就以獨特的時尚田園感受到了市民和遊客的鐘愛。去年還獲得了中國旅遊住宿業金光獎“中國最佳主題酒店”稱號。

在南京的鄉村,還有不少由老建築改造的民宿、酒店,它們個性化、特色化的風格,吸引諸多都市人前往體驗,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例如江寧谷裏公塘頭村的公塘頭民宿,由當地一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廢棄小學改造而成;溧水晶橋鎮的古村落石山下村,坐落着一所由鄉村古老民居改造的民宿——“未見山”鄉居酒店。

廢棄石膏廠老廠房,成美麗農家書屋

綠水青山,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中,藏着一座長方形的建築,外觀看上去是間老廠房。然而一走進門,不少人都會驚歎,偌大的閲讀空間寬敞明亮,足足有1500平方米。木質的書架高高立起,一冊冊的書籍從地板幾乎擺到了屋頂。這便是位於樺墅楊柳塘自然村的網紅農家書屋——樺墅鳳凰雲書屋。

“這裏原來是個石膏廠,關停好多年了。”樺墅村民李愛琴告訴記者。記者看到,這間由廢棄廠房變身的書屋,被賦予了全新的表現力。老建築主體完整保留,斑駁的水泥牆體和原木色的書架交相輝映,鋼結構的吊頂上點點燈光好似漫天繁星,為了方便讀者閲讀,木質的台階拾級而上,上面擺放了不少綠植,寓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粗獷的工業風格和濃郁的書香氣息交融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

在空間設置上,有圖書閲讀銷售展示空間,包含圖書閲讀區、成果展示區、黨建閲覽區、會議區等,在售書籍上萬冊,涉及法律、歷史、文學、生活、少兒親子等諸多領域。此外,這裏還設置了會議區、文化交流區等空間,方便讀者做分享交流。原本空曠的工廠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

書屋賓客盈門,來造訪的有身穿騎行服戴着騎行頭盔的户外達人,有帶着孩子舉家出遊的自駕遊客人,還有前來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團體。不少人順着階梯席地而坐,翻開一本書,捧着一杯茶,看着窗外的烏桕樹,盡享田園耕讀時光。

這座農家書屋,去年12月正式開業,是樺墅村積極打造的推進全民閲讀進農村、打通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圖書閲讀展示銷售空間。自2020年6月江蘇省開展“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以來,樺墅村積極深化與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鳳凰書城分公司合作,突出黨建引領,品牌聯營等方式,創新聯建樺墅鳳凰農家書屋,通過深挖鳳凰書城的紅色基因,與樺墅村精神文明實踐、鄉村振興實踐相結合,打造出鄉村閲讀空間新標杆,鄉村閲讀新模式。

小小的農家書屋,成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法寶”。“本來打算村裏轉一圈,吃頓農家飯就走。沒想到邂逅了這麼個好地方,看看書、拍拍照,欣賞窗外的風景,和村民聊聊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過去了。”遊客王永生告訴記者。

“樺墅鳳凰雲書屋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美麗鄉村的一景,很多自駕遊客人慕名過來看書拍照,延長了在村裏的停留時間。他們願意停下來、慢下來,看書、聊天,甚至吃飯住宿。”樺墅村村委會相關人士介紹説,趕上節假日等高峯期,村裏一天能接待幾千人。下一步,他們還將對周邊附屬廠房資源及遍佈全部自然村的8個樺墅學堂進行綜合打造,建設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街區,探索農家書屋3.0版本,實現全國首家電子商務圖書文化村品牌創設。

百年老水泥廠,搖身一變成書店和酒吧

百年老水泥廠變成了文化創意街區,高高矗立的水泥筒倉搖身一變,成了書倉和酒吧。遊客白天逛園博園,傍晚去水泥筒倉改建的書店裏閲讀、挑選文創商品,晚上到老水泥廠改建的工業風小酒吧小酌……今年4月開園的園博園,結合百年老水泥廠舊址“講故事”,把原來的工業廢墟變成了“寶藏景點”。

江蘇園博園所在地礦產資源豐富,上世紀50年到本世紀初興起採石熱潮,遺留下來採石礦坑、宕口與廢棄工廠遺址,礦渣堆積,崖壁裸露,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傷疤”。如今的“時光藝谷”主展館區,之前是破敗不堪的舊水泥廠生產設備廠房,經過設計師的妙手回春,舊廠最高樓轉身成為華麗鐘樓——“南京時”,水泥筒倉變成了書店和酒吧。百年工業遺存重獲新生,不僅“顏值”變了,“氣質”也煥然一新。

不久前帶着孩子來園博園度假的無錫遊客汪春曉,對園區裏的黑馬世界漫畫博物館印象深刻,入園處就是一座巨大的水泥攪拌機,加進聲光電等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讓人眼前一亮。站在“忍者神龜”“神奇女俠”“鋼鐵俠”等經典漫畫主角的精緻手辦前,孩子開心得驚呼起來。這是國際知名漫畫IP娛樂公司黑馬漫畫與江蘇園博園攜手打造的全球首家黑馬世界漫畫博物館,結合當地百年曆史的水泥廠舊址元素,打造黑馬漫畫落地中國以來最大的漫畫IP實景娛樂項目,帶給遊客全新的互動體驗遊覽感受。

文學倉、藝術倉、繪本倉……園博園內的一家書店絕對讓你眼前一亮。百年老水泥廠留下的10個水泥筒,成為10個主題書倉,設計感十足,如平行上升的“文學倉”,呈階梯式上升的“旅行主題倉”,螺旋狀向上延展的“詩歌塔”等等。這裏也成了眾多文藝青年的旅行打卡地,他們手捧一本書,走入這個“圓”形筒底,目光越過層層疊疊的書架,望向高高的天空。攝影師隨手拍下一張照片,便成了朋友圈裏人人點讚的“大片”。

晚上,不少遊客選擇去坐落於百年水泥廠舊址的南京珺懋酒店·傲途格精選的“水泥筒倉酒吧”裏,喝上一杯特調的雞尾酒,在水泥混凝土與氤氲綠植構成的空間裏感受歷史、自然、文化。為了突出地方特色,這裏的房間也以水泥作為主要特色元素,混搭相對柔和的材料。甚至連酒店餐廳,也以當地原先採礦作業留下的空洞為靈感,烹製招牌烤肉。

數據顯示,僅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園博園接待遊客就達到14.15萬人次,屬於表現亮眼的新晉熱門景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裏住上一兩個晚上,深度感受當地文化,享受“慢時光”。

工業回水處理後循環進湖,打造園林美景

在南鋼廠區內,近4萬平方米的九龍湖煙波浩渺。岸邊綠草如茵,水鳥穿行湖面,不時還有游魚躍出,遮陽傘下,幾名遊客正悠閒地品着咖啡。誰能想到,眼前這幅宛如水墨丹青圖的美景,竟然是南鋼工業用水的源水蓄水池。

登上畫舫泛舟湖面,舉目遠眺,對面是一幅無比壯觀的景象:藍色穹頂下是鐵礦料場封閉大棚,高爐鍊鐵的礦粉混勻生產線清晰可見,棚內堆取料機歡快地飛旋,產生的些許揚塵卻被罩在棚中,真正做到了“用料不見料”。

“我們的中水回用處理站會將全公司的生產、生活回水進行集中處理。”南鋼全資子公司、南京金樂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燕指着面前的湖水説,“處理後的中水大部分再回入‘九龍湖’,再用於生產中。”

南鋼1958年建廠,是江蘇省第一家鋼鐵廠,江蘇省第一爐鐵、第一爐鋼、第一根鋼材都曾誕生於此。南鋼不僅有工業文化,還有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楚霸王項羽渡江遺址就在南鋼生態濕地園。

張燕介紹説,“十三五”期間,南鋼累計投資80多億元實施綠色發展、環境提升。比如提升長江岸線環境綜合質量,第一期項目投資8000萬元,項目範圍為南鋼江岸線約3公里,共計70萬平方米的覆綠面積,種植垂柳、香樟、水杉等大型喬木共計15216棵,並修建了微馬跑道、濕地園門頭等。

在廠區景觀提升上,共投資數億元打造“城市化+生態化”道路、綠化、景觀等,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豐富、層次鮮明的景觀效果。南鋼不僅有濕地生態園區,還着力打造南京鋼鐵博物館、同心園、九龍湖等“南鋼十景”。旅遊反哺工業,助力企業走上了以“智慧”“高科技”為代表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南鋼已是工信部認定的“綠色工廠”示範企業。

如今,這裏已經成了周邊居民和遊客熱衷打卡的網紅地,也是南京大、中、小學生喜愛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僅今年上半年,我們就接待了7000多人次的參觀者。”張燕説。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