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年國家組織大量人力開墾“北大荒”,為何現在卻退耕還“荒”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休閒

對於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長的人自然不會陌生,人們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來形容它的富饒。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來顯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墾荒)

北大荒,原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廣大荒蕪地區。20世紀50年代之前,這裏荒無人煙,林海茫茫,沼澤密佈,原始的生態造就了林間野獸出沒,空中百鳥齊鳴的人間仙境景象。

由於北大荒地處我國東北,歷史上常年氣温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裏,大量的樹葉及自然倒伏的樹木堆積在地表層,歷經滄海桑田後腐爛變質,形成了一層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這片面積約600萬公頃的黑土,和烏克蘭大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並稱為世界三大黑土區,佔全球黑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也佔我國黑土總量的80%。

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適宜農業耕種。其有機質含量約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這片黑土也能取得遠高於其它土地的農作物豐收。

正因為如此,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我國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實施了大力開發北大荒的決定。於是,這裏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荒種糧運動。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勞的拓荒者手中,成為我國年產70?億公斤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創造出,用全國十分之一耕地,生產出全國四分之一糧食,養活了全國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蹟。把天寒地凍,人跡罕至的北大荒變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


(開荒種糧)

但是,正是由於對北大荒的過度開墾,一些深層次的生態破壞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一、水土流失現象讓人觸目驚心。

在北大荒的開墾過程中,我國曾組織數十萬轉業官兵和知識青年來此地開發,累計開墾出約200萬公頃的耕地,修建農場100多個。大規模地種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這些耕地都極大地壓縮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濕地等面積。讓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加劇了水土的流失。

據有關部門統計,這裏黑土地的地表層,每年都以近1釐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層,現在已不足40釐米。部分土層甚至已顯現出黃土特徵,少數地方出現了沙化現象,個別村莊已淹沒在風沙之中。照這樣的速度計算,再過幾十年,我們將失去整個肥沃的黑土層。

水土流失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糧食急劇減產,在20世紀末,整個北大荒和當初相比,糧食減產已近一半。


(北大荒鳥瞰圖)

二、生態問題日趨嚴重。

在北大荒的開發過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濕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動物或失去棲息的家園,或被肆意的捕殺,導致一些珍稀動物如梅花鹿、東北虎等幾近滅絕。著名的東北野參,也難覓蹤影,一些珍貴的野生藥材也被採摘乾淨。

由於北大荒濕地面積驟減,生物多樣性也日趨減少,導致生態涵養和調節功能也嚴重退化。這片曾經氣候怡人、林木參天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惡劣氣候和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自然災害如干旱和洪澇,也對當地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大荒就已發生了數次旱澇災害。1994年的洪災,就曾導致黑龍江5300多公頃耕地被淹沒,數十個村莊被沖毀。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積遭災,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災席捲,導致整個松嫩平原幾乎無法播種。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的泥沙淤積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裏,致使數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從1999年開始,國家才決定把廣袤的北大荒退耕還“荒”。全面停止對現有濕地的開發,同時對不宜耕種的,或者產量低下的200萬公頃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為北大荒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實現了數十萬公頃土地的退耕還“荒”,建立起了約佔整個農墾區面積20%的保護區,完成了人工造林數十萬公頃。

現在的“北大倉”,不但逐漸重現了當初水豐林美、動物遍地、風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實現了年產100億公斤的糧食的能力,保住了“中華大糧倉”的地位。

北大荒從開荒到還荒,真正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資料:《中華糧倉——北大荒》)